刘艳:在文学领域倡导“三讲”抵制“三俗”
2018年03月15日 08: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15日第1411期 作者:刘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在文学领域倡导“三讲”、抵制“三俗”,富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对于新时代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位文学工作者都应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将倡导“三讲”、抵制“三俗”落实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

  第一,大力扶持符合“三讲”的优秀作品,尤其是反映时代精神和历史本质的宏大叙事作品。近年来,文学创作领域宏大叙事作品佳作频现,并在文学研究领域引起高度关注。这与广大作家和文学研究者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密不可分。当前,我们需要大力扶持反映中国现实、具有时代穿透力的好作品:一是在文学评奖中注意发掘;二是要大力宣传推广,特别是加强翻译出版;三是对这些作品加强理论研究与经典化阐释。我们要对现实题材创作和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加以全面、有效地扶持和推广,从而形成正确的创作导向,使广大作家关心时代发展和人民生活,用富有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笔墨勾画出多彩的中国故事。

  第二,在文学批评领域倡导“三讲”、抵制“三俗”。文学批评具有甄别作品优劣、引导文学创作潮流的重要功能。批评家的文学观、文学鉴赏力和自身的素质、操守,都会影响作家的创作和文学现场。因此,文学批评家自身的素养和评论界的风气,对于倡导“三讲”、抵制“三俗”相当重要。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先由文学批评家发现和阐释的,他们对各种创作现象和思潮流派等给予专业评价,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但也有一些批评家为了现实利益放弃职业操守,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比如,20世纪90年代一些女作家书写现代都市中带有病态特征的生活,她们被某些批评家打造成名,成为一股风潮,但很快其写作就无以为继,现在早已偃旗息鼓乃至离开了文坛。由此可见,一味吹捧式的圈子化评论忽视文学作品的社会责任,对文学创作产生了不良影响。文学批评家的一个重要责任在于,要通过自觉的专业评论选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参与当代文学研究的经典化过程,使我们的文学创作向“高峰”迈进。

  第三,在文学出版领域倡导“三讲”、抵制“三俗”。出版行为本身就是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自动遴选机制。近年来,文学出版日益繁荣兴盛,尤以长篇小说数量剧增为一个突出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出版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但也有一些作品一味迎合市场,追求低级趣味和感官刺激,如果不加限制就会使低俗之风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这就要求我们的图书出版机构既要求数量更要求质量,既重经济效益更重社会效益,遴选书稿要充分考虑其艺术品位和格调,对文学图书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要有正确的评估,坚决杜绝“三俗”作品流入市场,对读者阅读造成不良影响。

  第四,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倡导“三讲”、抵制“三俗”。文学评奖是新时期以来积极推动文学繁荣发展的一项制度化的文学生产奖励机制。成功的文学评奖活动是有效引领文学发展方向的重要措施。文学性和审美性固然是遴选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但评奖中我们必须先要树立符合文艺“三讲”的原则标准,以此作为前提对入围作品进行选择。从文学评奖的历史过程来看,它有效地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推出了不少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优秀文学作品,但在评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乱象,如各种跑奖、圈子评奖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正常现象,轻则导致差的作品获奖、优秀的作品落选,重则使一些“三俗”作品鱼目混珠、滥竽充数,借由非正常的评奖活动获得与其品质不相称的评价和荣誉。这对文学奖项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恶化了文艺生态。我们只有坚持“三讲”标准,严把文学评奖各个环节,不断提升文学评奖的质量,才能将“三俗”作品拒之门外,从而保证文学奖项的良好口碑。尤其是对于大型的、有一定历史的文学评奖活动,对主办单位和评奖的各个环节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必须以思想艺术过硬的好作品来说话,否则就是自毁声誉,会逐渐失去权威性和公信力。主办方必须严格遵循上级有关部门对于文学评奖的各项要求,建立健全评奖的各项制度,对作品征集、专家评委的选择、投票等各个环节都要加强监管,使文学评奖活动成为坚决贯彻倡导“三讲”、抵制“三俗”的有效载体和价值标杆。

  第五,在网络文学领域倡导“三讲”、抵制“三俗”。近年来,网络文学迅猛发展,其作品数量惊人,关于网络文学的讨论会和评奖不胜枚举,其评论和研究似乎也越来越热,这一切都表明网络文学在文学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对青年产生了很大影响。即使有的研究将网络文学的源流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原创通俗文学的复苏、现代文学中通俗文学的承继,乃至古典文学“说部”传统的延续,但其在质量上仍然与它们存在不少差距。正如有的评论家所指出的,当网络文学已经越来越被狭隘地理解为网文平台的网文,“文学”被偷换成“IP”之后,也就是网络文学之“文学”被定义为类型通俗小说之网文时,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之“网文”的“共识”已经和文学越来越没有关系了。一些网文中存在的模式化写作,具体描写的整段的高频率复制和粘贴,对历史人物过于虚无地改写所达到的疯狂地步……这些都使网文平台成为“三俗”现象最容易滋生的地带,其背后则体现出资本的控制力和操纵力,而其文学性堪忧。在“IP”时代到来之前,网络写手还是希望得到传统文学期刊的承认,但之后他们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审美和评价机制。网络打赏机制和所谓网文“大神”的不断产生,使他们无须借助传统纸媒的力量,只凭借点击量、粉丝数、收视率等就形成了自我评价和赢利机制。由网络文学到影视剧的改编,虽然红红火火,但也存在剧情虚妄、情节烂俗等各种问题。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起良好的网络文学写作的引导机制,不断提升其格调品位,使其摆脱市场消费主义的控制,形成积极健康的创作态势。

  第六,在培养作家中倡导“三讲”、抵制“三俗”。作家尤其是文学新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对文学创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级作协、文学研究院等机构应当重视作家的培养培训工作,建立领导班子成员、文学工作者和会员培训机制,加强对专业作家、签约作家、高研班学员等重点文学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在日常各种讨论会和讲座、创作交流等活动中落实倡导“三讲”、抵制“三俗”的工作,使广大作家不断增强民族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坚持在创作中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在培养文学新人的过程中要尊重文学创作规律,为文学新人施展才华提供优良条件,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正确引导,使其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和写作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目前一些所谓文学新人,缺乏扎实的生活积累和必备的写作训练,他们的一些作品水平比较低,却被冠以各种名目推出并发表在各种文学期刊上,类似低质量的新人写作既不利于青年作家的健康成长,也不符合我们倡导“三讲”的要求。比如,一些“80后”“90后”文学新人的写作存在一种局限于个人小情绪、小情怀的问题,其作品把生活中的一点困难无限放大,表现出各种消极情绪和颓废心理。与此相关,文学研究和批评领域也频现“失败的青年”“颓废的青年”“局外人”“多余人”之类的命题……这些现象与我们倡导的“三讲”相违背,也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正能量作用不相符,其创作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含量急需提升。因此,各级作家培养、培训和进修机构等要在培养文学新人的过程中,积极引导他们坚持“三讲”的创作原则,摒弃颓靡之风等的不良影响,要发挥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德艺双馨的作家的示范作用,使文学新人在思想道德修养和艺术创作水平上向优秀代表看齐,从而不断努力创作,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担当起时代赋予文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编审)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