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光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思想
2018年03月08日 07: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8日第1406期 作者:万光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略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围绕“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其中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思想,这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文化建设要为了人民、服务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由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要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建设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拥有深厚的力量源泉。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凝聚人心、团结力量、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实的精神文化滋养,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幸福美好的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思想密不可分。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文化建设以为人民提供更为丰富、多样与高品质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价值评判标准。因此,新时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思想,就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通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优化文化产品供给、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等途径,创造更多更优秀的文化成果服务人民,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第二,文化建设要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强调,“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始终把人民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创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我们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始终相信并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文化建设,善于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投入到创造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事业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新时代要求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发展。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各项文化活动,使他们为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具体来说,我们要积极阐发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其话语体系的创新研究;要把文化建设与国民教育相结合,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要注重文化实践,增强人民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提升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着力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三,文化建设要引导全体人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当前,我国正处于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加之一些西方国家利用话语强势推销西方文化价值观,导致一些人理想信念丧失、价值观迷失。因此,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核心价值观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根本目的是培养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特别是要用新媒体灵活、多样、新颖的宣传方式和手段,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共同推动建设这一“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同时,要注重发挥新时代的榜样力量。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只有这样,才能为塑造时代新人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更好实现以文化建设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18VSJ01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