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烽:中国继续引领国际对非合作
2018年01月23日 08: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月23日第1379期 作者:李新烽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2063议程的逐步深入对接,中非合作必将继续引领国际对非合作,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进而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彰显中国外交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非洲实现联合国新千年发展目标关乎非洲人民的福祉,关乎人类社会的和谐,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对于如期实现这一宏愿,既存在着严峻挑战,也充满良好机遇。国际合作无疑是非洲实现新千年发展目标的有利条件、有效途径和有力措施。非洲的国际合作分为三大类:非洲国家之间的合作,西方国家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及新兴经济体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合作。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非洲大陆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并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

  中非合作已经给中非双方带来了切实好处和利益,中国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入有目共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步伐稳健,在人文与和平安全领域的合作成效显著,执政理念交流与扶贫经验分享正在积极推进,产能合作方兴未艾。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2063议程的逐步深入对接,中非合作必将继续引领国际对非合作,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进而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彰显中国外交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非洲内部的合作成效显著

  从历史来看,非洲国家内部的合作是维护民族独立和社会经济自主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从20世纪初泛非主义的兴起到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浪潮的风起云涌,无不折射出非洲人民渴望独立自主、期盼繁荣富强的愿望。由于殖民统治,非洲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众多国家,要避免在国际合作中陷入被动,就只有加强内部团结与合作。21世纪以来,非盟将推动一体化进程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要义就是在开放合作中加强非洲国家之间的合作,实现联合自强。

  从现实来看,要突破非洲发展瓶颈制约,必须加强非洲的内部合作。这是实现工业化道路的必然之路。非洲54个国家,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差异较大,工业化水平参差不齐,产品同质性问题突出。进入21世纪以来,非洲次区域组织在破解发展瓶颈、推动一体化进程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

  民族自决和独立发展是中国和非洲国家共同面临的历史使命。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将为非洲的联合自强提供新的选择和范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西方难以满足非洲发展需要

  作为非洲传统合作伙伴的前殖民宗主国,西方国家的产业结构难以对接非洲的工业化发展需求。一方面,由于这些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完成及国内市场的狭小,能够对接非洲工业化发展的产业链早已转移到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国家纷纷陷入困境,对非合作能力不断下降,同非洲合作的愿望心有余而力不足。欧债危机后的英国脱欧公投及美国特朗普当政以来的“美国优先”政策,进一步削弱了欧美对非洲的合作意愿和动能。

  西方价值观主导下的对非合作影响了非洲正常发展。近代以来,西方国家意识形态肆意扩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工业化进程中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长期以来西方价值观的扩张,给非洲发展带来了深重的消极影响。以暴力方式为主导的西方对非合作,否定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治理水平的正相关性,其背后是赤裸裸的国家利益。利比亚战争后,非洲国家对于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军事干预心存不满,在2016年肯尼亚日非峰会上,日本明显的对非合作政治化倾向备受诟病。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旋律,非洲需要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随着非洲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西方价值观主导下的对非合作势必遇到挑战,遭到淘汰和摒弃。

  新兴经济体国家与非洲的合作前景广阔

  广大新兴市场国家的刚性发展需求决定了未来对非合作的潜力和规模。相比处于后工业化时代的发达国家,占世界总人口80%以上的发展中国家的刚性需求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引擎。除不断增长的贸易外,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发展阶段的升级,溢出效应将会进一步显现,来自这些国家的对非投资将持续增长,并进一步带动非洲的经济发展。

  与此相适应,强大的市场互补性将为非洲持续增长和发展带来强劲动力。非洲拥有迄今尚未大规模商业开发的巨大资源储量以及11亿多人口的巨大市场,是承接来自发展中国家转出产业的重要梯队。21世纪以来,在开放自主发展战略指引下,稳定的非洲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成为新兴市场国家贸易、投资合作的重点地区。韩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都日益强化对非经贸合作。

  中非提升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世界各国对非洲国家的合作中,中国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标志着中非关系进入新时代——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中国对非外交政策感召力强。中国对非外交政策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政治上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不干涉非洲国家的内政,在国际舞台上为非洲国家仗义执言、伸张正义;二是在双方合作中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的政策理念,用中国发展助力非洲的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三是在与非洲国家的三方和多边合作中强调“非洲提出、非洲主导、非洲参与”,倡导、尊重、支持非洲国家实现自主发展。

  中非合作论坛机制成效显著。2000年成立的中非合作论坛使中非关系走上机制化发展道路,为中非关系全面、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2015年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议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强调为此做强和夯实“五大支柱”,即坚持政治上平等互信,坚持经济上合作共赢,坚持文明上交流互鉴,坚持安全上守望相助,坚持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源,与此同时,中非贸易额逆势上扬,中国连续8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非洲最大的投资来源国和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充分发挥中非政治互信和经济互补优势,全面深化中非各领域合作,让中非人民共享双方合作发展成果。

  中非合作彰显中国文化魅力。中国人讲究“义利相兼,以义为先”。习近平主席指出,中非关系最大的“义”,就是用中国发展助力非洲的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2016年至2018年的3年间,中方同非方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为此中方提供总额6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目前,中非十大合作计划正在顺利推进、逐步落实。中国人民讲求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稳定之锚。在中非和平与安全合作中,中方向非盟提供6000万美元无偿援助,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和运作。中方将继续参与联合国在非洲维和行动,支持非洲国家加强国防、反恐、防暴、海关监管、移民管控等方面的能力建设。中国人讲求诚信,一诺千金。中非合作论坛后续行动委员会专司论坛成果落实,2016年7月底,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闭幕7个月之际,峰会成果落实协调人会议在北京举行,检阅、协调、推进峰会成果落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非洲援建和融资修建的铁路、公路均已超过5000公里。被非洲人民亲切称为“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口”、“中国大坝”的一个个崭新工程,讲述着中非友谊的生动故事,体现了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国担当和大国风范,受到非洲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展现了中非合作发展的勃勃生机和美好前景。我们乐见非洲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非洲必将从中非合作中获取更多实惠和利益。

  “一带一路”倡议展示美好合作前景。我们正面临全球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发展内涵的深刻变化。实现更加全面、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是中非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积极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应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金融动荡、环境危机等全球性挑战,是中非双方的重要共识。中国人民的梦想同非洲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一带一路”倡议联结非洲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贯通非洲大陆,为中非合作搭建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平台,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机遇。这主要表现在:非洲正在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正在逐步得到认同;中方乐意让非洲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中非经济发展水平的梯次差别为双方深化合作提供了必要条件;中非十大合作计划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落实成果的效益正在逐渐释放。中非经贸合作重点正在从一般商品贸易往来向加工贸易、产能合作和技术转移升级,从传统的工程承包向投资经营和金融合作升级。同时,非洲“向东看”的势头不断强劲,国际对非合作“东进西退”的势头日益加快,中非合作的前景一片光明。

  中国对非外交政策的正确性和受非洲国家的欢迎程度是中非合作的坚实基础,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经济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是合作的必要前提,中非之间文明的相近性与相似性是深化合作的普遍民意,中非合作论坛是双方合作成功的机制保证,“一带一路”倡议为合作提供了新机遇和新动力。因此,中国必将继续引领国际对非合作。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新征程。这同时是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征程。中国引领国际对非合作将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尝试和有益示范,进而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