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娟: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担当
2018年01月23日 08: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月23日第1379期 作者:陈洪娟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标志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基于这个科学判断,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真正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社会科学,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只有建立具有原创性和自主性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才能科学反映中国立场、提出中国方案、彰显中国特色。让世界了解“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才能打造“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不断彰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重要观点的提出,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不忘本来”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诸子百家的基础上不断与世界文化交流和碰撞,传播着中国智慧,演绎着中国经验,辉煌于世界,屹立于东方。但发展不可能静水无波,行船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近代却遇到了瓶颈。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经历了90多年的艰苦奋斗。近代中国学人通过深入学术实践反复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学人开始主动接受学习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学术的面貌焕然一新。

  “吸收外来”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学习和借鉴一切外来的优秀文化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闭目塞听、止步不前。相反,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格,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有更大的气魄、更宽的眼界。凡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精神财富,凡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成果,我们都要积极地学习了解、借鉴吸收。在借鉴国外成果的过程中,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切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不是简单的模仿、照抄照搬,而是要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对外来文化作具体分析。这对推进民族复兴,促进人类文明,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面向未来”要求我们必须意识到,在新时代如何用新思想引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关系,它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同时又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尤其是500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及其实践的经验教训,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世界性、创新性。我们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不断在推进中国实践中展现着中国特色,在总结中国经验中展现着中国理论,在讲述中国故事中展现着中国立场,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孕育出伟大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突出成就。它的历史智慧体现其长度,它的众望所归体现其宽度,它的高瞻远瞩体现其高度。每当历史走到新的节点,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时期,都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显身手的时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勇于担当、勇于作为,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彰显中国智慧,凸显中国话语,展现中国学术。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也必将走向新的繁荣。

  (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