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立新 朱紫祎: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与弘扬红船精神
2017年12月21日 08: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21日第1357期 作者:郝立新 朱紫祎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革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之中。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内核。以红船精神为源头的革命精神,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光荣使命。

  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向全党发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伟大号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中,继承与弘扬革命精神特别是红船精神有利于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为我们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前进动力与灵魂支撑。

  革命文化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沃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与有力弘扬者,在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十分重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从民惟邦本、政得其民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从天下大同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无不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和血液中,带领并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中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坐标下,对革命文化的继承弘扬和对革命精神的提炼挖掘,有利于更好地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联系,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服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任务。

  革命精神凝结了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

  党的光辉历程孕育了党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萌芽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经过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的积淀,主要表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革命文化立足于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实践,具有先进性、民族性与群众性,其倡导者和实践者包括了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革命文化以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注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苏区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伟大的革命精神,是对革命战争年代不同历史时期革命文化的提炼和升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红色基因。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习近平总书记对红船精神所开启的建党伟业的深入总结,反映出红船精神在革命精神中的引领作用。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活水,是革命文化的核心体现。

  红船精神彰显了革命精神的恒久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具有永恒的价值。在革命战争年代,以红船精神为源头和精髓的革命精神是有力的思想武器。在从延安到新中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凭靠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宝贵的革命精神凝聚起全国人民团结奋战。革命精神不仅是革命时期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反映,还对该时期的政治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左翼文化运动不仅培养造就了大批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更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对中国道路的独立探索。革命精神是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斗争的价值引领和目标指向。正如毛泽东所说,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建设与改革近百年的历史与实践充分表明,红船精神作为革命精神的源头永不过时、永不褪色。首创精神鼓舞着中国共产党坚守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奋力前行。奋斗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上的“钙”,坚守精神追求,牢记初心和使命。奉献精神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结合新时代特点弘扬红船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需要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立足伟大时代、满足人民需要、诠释中国实践。以红船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思想武器,而且是在新时代下激励鼓舞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弘扬红船精神,传承红色文化,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红船驶进新时代,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红船精神”更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精神支撑。弘扬红船精神,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将以红船精神为核心的革命精神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之中,融入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铸造,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弘扬红船精神,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把以红船精神为灵魂的革命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之中,深入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就重大理论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进行交锋,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斗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弘扬红船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还要把以红船精神为旗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向世界,以文化形态来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以及世界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梁瑞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