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功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民生事业新篇章
2017年10月31日 07: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0月31日第1320期 作者:郑功成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我国民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最高理论指引,必将开启我国民生事业的新篇章。它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追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新时代的民生事业发展就不会迷失目标与方向。

  新时代发展民生事业的重要使命和理念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保障与改善民生并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始终是我们的重要使命。我们党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作为检验政党与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不仅为新时代发展民生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也为民生领域的工作提供了判断标准与基本依据。由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不断发展、不断升级的,保障与改善民生便没有终点。我们只有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才能永葆初衷、完成使命。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这一试金石,使我们对“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具有足够的信心,也必定会使各项民生事业持续不断地获得更好、更大的发展。

  新时代发展民生事业的重要理念是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一方面,美好的生活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有坚持人人尽责、人人参与建设,才能为享有美好生活奠定日益丰厚的物质基础。因此,共建共享是新时代解决民生问题的科学准则。政府需要为民生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群众也需要积极努力、共同奋斗,而不能消极、被动地“等靠要”。另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限于物质层面,也希望建成一个公正社会,因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民心所向,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公正社会的建设不仅体现在民主政治与法治等方面,更体现在人民群众能否公平、合理地分享国家发展成果以及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能否得到充分保障。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们明确了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描绘了民生发展的美好前景及推进步骤,为党和政府保障与改善民生提供了政策指引,也为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提供了清晰的图景。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各领域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第一,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教育是民生之基,没有公平的教育,不可能有公正的社会;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亿万高素质的劳动者与公民。针对现阶段教育领域资源配置不公、城乡与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和教育质量有待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状况,我们要以“公平”“质量”作为追求目标,通过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举措加快教育现代化。

  第二,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目标和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民生之本。只要实现就业,就会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就能够通过劳动所得改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数以亿计的就业岗位,但总体而言就业质量还不高,存在劳动关系不稳定、劳动报酬缺乏正常增长机制、劳动权益还未能够得到全面保障等问题。同时,我国劳动力资源依然富足,针对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人工智能化、机器人进入生产生活的状况,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仍然是巨大的挑战。因此,将“更充分就业”与“更高质量就业”相提并论,在相当长时期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鼓励勤劳守法致富,为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提供了最新指南。分配是民生之源。城乡居民的收入在不断增长,但暴富心态与投机致富、贪腐致富、违法致富等现象也存在,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偏低局面急需改变。而对勤劳守法致富的鼓励表明分配政策体系将会发生新的变化。这就是要人人参与劳动,通过勤奋工作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不仅要实现劳有所得,还要做到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实现勤劳多得;要拓宽居民劳动收入渠道,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多劳多得,如居民拥有的各类资产包括货币资产、知识产权、农民承包的土地山林、居民多余的住宅资源等财产性收入可依法创收,而政府通过税收政策与主导社会保障政策履行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均可以缩小收入差距并促进分配合理有序。

  第三,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我们需要的不是一项或几项社会保障制度,而是一个完整的、权责清晰的、多层次的制度体系。只有建成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才能全面确保宪法赋予全体人民公平地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在具体部署上,应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各项社会保险与福利制度,让住宅回归居住本源,这些措施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深化社会保障改革确立了方向。

  第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加快补齐民生短板的具体行动,也是提前实现联合国消除贫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大举措。五年来,我国已经取得了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巨大成就,但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任务仍然艰巨。十九大报告对扶贫工作的论述,表明我们党致力于消除贫困现象、走向共同富裕的坚强决心与信心。

  第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是一个具有更高追求的民生战略,对于提高民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但人民的健康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险制度等还有待完善。我们不仅要建设一个物质丰裕、人民生活富足的中国,而且要建成一个人民普遍健康的中国。为此,必须加快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整合医疗保险制度,强化疾病预防,确保食品安全,加快健康产业的发展步伐。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上,我们提出要建设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规模最大、少子高龄化现象最普遍的发展中国家,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发展中大国。如果只强调政府责任和机构养老等方式,不仅无法有效应对老龄社会的现实,而且可能动摇家庭稳定与社会治理的基础。因此,我们不仅需要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养老保险与养老服务,而且要尊重家庭成员相互保障、子女尽责、社会助老等文化传统,重构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有机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并同步营造有利于这种养老保障体系的社会环境。

  第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成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既来自于个人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也来自于自主建设、共同参与、共同享受的责任感、成就感、自豪感。如果人民有共建社会的积极性并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参与社会治理的畅通途径与机会,便能够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融合与社会团结,整个社会治理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将新时代民生思想落到实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民生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创新性、突破性与完整性,它为新时代我国民生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宏观目标和总体部署。要使报告中的民生思想落到实处,还需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做好相关制度安排的科学的顶层设计。民生的内涵极其丰富,人民的需求多种多样并且会持续升级,同时又是一个有机整体,如果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就可能顾此失彼、无法协调发展。二是善于以抓“牛鼻子”来带动全局。以养老为例,一个是基本养老保险,需要尽快通过全国统筹实现全国统一制度化;一个是养老服务,需要重点抓好政策支持居家养老的问题,如果养老服务政策只重机构而不是立足社区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老年人就会随着年龄增长与自理能力下降而影响生活质量。三是加快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解决民生领域“多龙治水”的问题。如医疗保险现在还是两个部门在管理,社会救助也是多个部门分头行动,即使是城乡孤寡老人也依然是城乡分割管理,这种由于部门分割导致政策分割进而导致资源分割的结果,必须尽快加以改变。四是创新民生领域的运行机制。政府主导民生事业是其责任,但政府包办一切又是不可能的,而民生除了普遍性的生活需求,不同群体事实上还有个性化的需求要满足。因此,一定要在政府主导下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市场资源,在壮大整个民生事业物质基础的条件下,全方位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而走政府与民间相结合的道路并通过公共资源来撬动民间及市场资源,无疑是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