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修永:实现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
2017年10月10日 08: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0月10日第1305期 作者:史修永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使命,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进一步强调了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这些重要论述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是指导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遵循。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对于贯彻和落实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加快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中国发展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只有这样,才能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出既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又有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觉悟的各类人才,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我国的各项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党思想和意志统一了,才能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同样,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必须紧紧依靠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一是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体制机制,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二是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形成一个分工合作、团结进取的良好工作局面。三要加强高校党员发展工作,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党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方面对大学生产生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切实提高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深化高校综合改革

  深化高校综合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和关键,也是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进。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随着时代发展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具备广阔的眼界和强烈的现实意识,以改革创新继续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的困难和挑战,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全面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破除陈旧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推进高校持续快速发展。一是增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改善提供人才、智力支撑。要把立德树人、提高质量贯穿综合改革全过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切实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二是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合理定位、科学发展、优化专业结构,防止“同质化”,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科学选拔人才、确保公平公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断通过改革创新,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活力,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率。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在高等教育领域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三是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发挥高校在国际合作、人文交流方面的独特作用。

  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结构转型不断加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就高等教育发展而言,人才培养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生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带动高校其他工作。高校只有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源源不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将人才转化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参与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性资源,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不断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需要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如果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职能是造就具有一般社会能力或者普通公民素质的人,那么在高等教育阶段,特别是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必须培养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方面人才,尤其是复合型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培养的世界一流学生,应当不仅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和学术创造力、国际竞争力,而且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宽广胸怀,有文理兼修、德才兼备的复合素质,有知行合一、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成为具有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这就将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到人才培养上,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人才观和人才战略的具体内涵。强调“立德树人”符合人的发展和成长需要,也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更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