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亮: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
2017年09月26日 08: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26日第1300期 作者:史家亮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他同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制度自信有利于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增进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和优势的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仅是一个经验性概念,而且是一个反映本质的规律性概念。这一优势源自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性超越,以及它对社会生产力、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提升,乃至它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其越来越显著的制度绩效,奠定了制度优势认同的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优势。一个社会是否充满活力,主要取决于其社会成员是否具有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发扬人民民主,坚持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统一,既保证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民主形式日益丰富,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建设和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特别是在当代西方民主越来越陷入民主形式简化、政治极端化、政治行为矮化等困境的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扎实推进协商民主,有效实现了实质民主,制度比较优势进一步彰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生产力发展意义上的优势突出表现在,中国在长达近40年的时间里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并日益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因此,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探索“中国成功之谜”非常有意义。于是,“北京共识”、“中国模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日益突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的优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凝心聚力。要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中起来,既需要科学的思想理论引导,又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反映的是全体人民的利益,因此在重大利益协调的层面容易达成一致。近年来,一大批事关国计民生的全国性工程的顺利推进、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的妥善处置、国际金融危机乃至许多重大政治事件的有效应对,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凝心聚力方面的独特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优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发展的前提条件,符合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根本利益。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与繁荣发展,社会稳定与国家统一,均面临着许多与其他国家不同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制度体系,无论从宏观总体还是微观具体层面,都有效地促进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和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历史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发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符合理论的规律和实践的逻辑。然而,优势总是相比较而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发挥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识,需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即意识到其优势的发挥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

  在当今社会,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并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改革完善的过程中,其优越性有待于进一步发挥,其制度绩效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需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就是要看到这一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发挥是一个客观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其自身的改革完善,不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保障了人民的多方面权利,体现了明显的制度优势。这一点,人们稍做历史性的比较就能看到。与此同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就的认可,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例如,据美国媒体监测机构“全球语言观察”对全球纸质媒体和互联网进行检索的结果,“中国崛起”一度成为全球最热门的新闻主题,这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绩效,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发挥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这一制度也将呈现出更为显著的制度绩效。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尚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这不能掩盖其优越性。张维为教授认为,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渐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制度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它符合中国国情、具有独特优势。同时,我们也要通过改革推动制度的持续完善,从而不断提高制度绩效。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着眼于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应当继续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这一重要论述既表达了对这一制度的坚持,也提出了完善发展这一制度的要求。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亟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制度绩效、增强制度优势。

  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期各项事业深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其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充分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制度优势的内在逻辑。从制度优势的角度来看,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所要实现的就是增强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核心的制度绩效优势。也就是说,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制度绩效,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增进制度优势认同的根源所在。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需要推动制度现代化,并建立更为完备、稳定和管用的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推进这一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两个半程”的判断。其中,“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当前,我们正处在“后半程”的关键时期,需要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坚持不懈地推进各项制度和体制的改革,破除人们思想认识上的障碍以及社会实践上的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不断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研究”(13AKS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