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坤: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017年08月10日 07: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8月10日第1267期 作者:闫坤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如何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进行全面科学的学习和把握,是重大理论问题、重要实践要求和全面行动纲领。我们要从三个视角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即从历史阶段、社会发展和演进规律来看,我国处在怎样的历史时期;二是辩证唯物主义视角,即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互动与转化关系出发,分析我国表现出怎样的静态特征和动态趋势;三是从认识论角度出发,要看到我国的阶段性特征既有应然和必然,也存在着偶然。我们要增强区间意识、底线思维和战略定力,这是认识必然、借力偶然的重要方法。

  第一,从历史视角看,我国表现为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以改革开放来拥抱整个世界,吸收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和经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以极富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和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更是积极倡导者和推进者。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中国减贫事业的巨大成就,使全球经济增长更加包容。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大方向没有改变,我们要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发展。

  我们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既指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又指人民生活的现代化,还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强调生产体系的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强调实体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民生活的现代化强调收入分配机制的公平公正,强调生活富裕、安定和谐、文化繁荣、法治昌明,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法律法规措施系统完整,国家机构体制机制协调有序,国家治理能力的科学性、规范性明显提升。我们要按照新要求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只有把基本国情作为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才能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第二,从辩证视角看,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稳中求进是最具典型意义的阶段性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当前经济社会阶段性特征的基本方法。我们要把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基础。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这些需求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方式,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即以创新发展作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以共享发展作为增强发展动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扶贫工作是其中之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运用。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和较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民经济体系,通过创新投融资方式和支持企业滚动发展实现了产能的极大扩张;通过引进外资和扶持龙头企业的方式,形成了“中心—外围”结构的产业生态;通过延长产业链、细化分工形成了标准化的生产组织方式;通过产业集聚和专业园区实现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融合。以“标准化产品+价格竞争+同质市场覆盖”的模式,中国制造横扫全球,并一举解决了国内供给短缺的问题,对传统的分散型、小型和非标准型生产的“否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标准化生产体系匹配个性化消费需求的难度就越来越大。我们必须要对现有的生产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其能够匹配最终需求,“再否定”的阶段性表现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强调供给必须匹配需求,且着力点并非单一厂商,而是整个供给体系,即通过供给体系的改革实现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的差异化产品生产,实现对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匹配。具体到理念和手段上,“制造+再制造”、“增材制造”、“柔性生产”、“虚拟现实”、“工业机器人”、“区块链协同”等成为新的时代名词;在企业的组织模式上,小型化、专业化和智能化成为新的趋势和方向。“再否定”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也成为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内生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强调量变的重要性和面对质变的信心、决心和能力,稳中求进就是质量互变规律在当前发展阶段的表现。“稳”强调量变的环境,即通过系统性、渐进性、小幅度的量变对发展瓶颈和机制制约实现突破,为局部质变的“进”创造良好的条件和重要的突破口,从而量变带动局部质变,局部质变又为系统性、全局性变革创造和准备条件。近年来,我国一直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量变在不断积累,局部质变也在有序发生,到2016年末,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基本出台。随着今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我国能源、交通、通信、金融和军工等领域的改革方案已基本完成,改革的重心转入推进落实阶段。量变带来的质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随处可见,我们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将改革进行到底。

  第三,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区间意识、底线思维和战略定力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区间意识是认识论中应然性原则的要求,具体是指对经济运行设定合理区间,当经济在其中运行时,无论增速高一点,还是增速低一点,都属于正常的现象。这一方面使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规范,另一方面也给改革以必要的空间和时间。

  底线思维是认识论中必然性原则的要求。经济效率的提高、社会文明的发展都将导致一定程度的生产要素和组织因子的活跃,从而加大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在没有达到底线(已知的“必然”)之前,通过提升监管水平和处置能力应对各种风险和变动;而一旦达到了底线,则以控制风险作为第一要务,进行系统、规范和有效的处置。

  战略定力是认识论中偶然性原则的要求。“偶然”不代表趋势,但又反映变化,因而面对“偶然”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改革的方向和发展的目标,但又不忽视可能存在的环境变化。如从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来看,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因此,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不要惊慌失措,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就一定可以推动中国经济巨轮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