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艳:基于大数据引领网络思潮
2017年07月18日 08: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7月18日第1250期 作者:杨斌艳

  大数据概念2013年开始在国内流行。目前大数据在网上内容监测、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缩写,指用户原创内容)内容分析、用户挖掘以及预警预测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而网络舆情业作为一个主要涉及网上内容监测的互联网新兴行业,在利用大数据技术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和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根据当前社会思潮传播和发展的一些新特点,尤其是互联网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借鉴舆情监测体系,探索构建网络思潮监测和分析的大数据系统,对网络空间社会思潮的发展态势进行实时数据监测、大数据分析和有效预警,从而更有利于分析和引领网络空间社会思潮。

  舆情监测与网络思潮分析互利互补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发展迅速,极大地改变着原有的媒体格局。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方面,网络媒体的传播作用十分突出。每年发生的一些网络舆论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些网络热点事件造就了某种流行文化,表达了网民的集体情绪,显示出人们对于公共事件的关注。它们不仅成为民众深刻的记忆,而且体现出网络空间思想文化的复杂多样性。互联网越来越成为网民情绪、心理以及价值观念聚集和表达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种思潮不仅在传播上更为快速便利,而且可以多层次、更深入地影响各个阶层的思想观念。

  目前网络空间的思潮传播和交流讨论较为活跃,国内外各种思潮相互交流交锋,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近年来,网络流行文化、网络突发事件以及网络集体行动等对于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非常大,其背后往往能够看到一些新的思潮出现。比如,2016年中国网络舆论场呈现出的“泛娱乐化与泛政治化并存”、“精英与大众话题的分化”等现象。

  2008年网络舆情开始走向社会公众,舆情行业的社会化服务开启。自诞生之日起,网络舆情行业就以搜索引擎技术和数据分析服务为基础,致力于网络空间的信息抓取和分析,因而天生是应用大数据的行家里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舆情行业借助大数据挖掘、语义分析等技术,结合相应的指标和算法,在舆情的监测、分析和预警等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和拓展。网络思潮和网络舆情一样,都是以网上的信息传播和分析为基础,以网民的表达、情绪、心态为关注内容。因此,舆情监测的模式和技术,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发和定制,完全可以为网络空间的思潮监测和分析服务,以便更好地分析并预测网络思潮的发展态势;同时网络思潮研究又可以更全面地分析舆情监测提供的数据,有利于作出总体性的舆情判断,得出实质性的结论,两者在某些方面可以形成互利互补的优势。

  从公众角度研究网络思潮的意义

  就当前国内关于社会思潮的研究而言,大多从某种思潮的起源、产生及其思想本质、对公众的影响或危害等方面进行阐释性分析。这样的研究对于公众清楚地认知和了解已经存在或者流行的思潮非常有用,特别是有利于批判西方错误思潮,对于澄清思想领域和知识界的一些含混概念和误用误传的情况颇有助益。但“网络空间思潮”在概念界定和产生扩散方面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思潮”有一定的差异。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思潮”一般产生于学术理论界,然后从理论界逐渐传播至普通大众。而“网络空间思潮”除了指产生于学术界的思想观念在网络空间扩散和传播,还包括可能从网络空间产生的某些观点、文化或行为特征,以及已有的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扩散过程中的变异和发展情况,这种变异和发展往往是网民广泛参与的一种过程和结果,有时甚至形成了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新潮流。

  一些专业机构如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在近几年的思潮研究中设计了“社会思潮动态监测指数”等网络监测数据、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从关注度、活跃度、影响力三方面进行年度流行思潮的盘点和分析。这些研究从公众感知的角度出发,以被公众关注、被公众讨论和在公众中产生的影响来定义所谓的“重要流行思潮”,成为目前网络思潮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和路径。

  一般认为,某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级是在专业学术界,这是思想发源的地方;第二级由专业学术界扩散到一般知识界,知识界的普遍接受和热情拥护,是思想形成的关键因素;第三级在社会公众领域,某种思想被广泛传播和接受,成为社会思潮。然而,在互联网等传播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思潮的产生、发展和传播扩散已经不完全遵守从学术界到知识界再到社会公众领域的过程了,或者说不是严格按照这个流程进行扩散。实际上,互联网传播已经使学术界、一般知识界和社会公众领域之间信息流动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意见表达和公共讨论的社会层级界限也在消失。因此,从公众这个角度出发进行思潮研究,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网络空间思潮监测和分析的思路,也正是从公众角度出发研究和分析思潮的。如果能够有效、准确地监测和分析网民对于思潮的关注和参与状况,那么就有可能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积极的预警。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因此,通过长期地监测观察、了解和跟踪网民集体心理和社会整体心态,也就能够预判某种思潮可能的流行态势和产生的公众影响力,进而能够有效地引领思潮。

  网络空间思潮监测的有效路径

  舆情行业经过多年的市场化发展,已经形成了众多优秀的监测系统和服务提供商,而网络空间思潮的研究也越来越热。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舆情监测领域缺乏专门针对思潮监测和分析的定制研发系统,一些高水平的思潮研究机构和专家仍然更多地依靠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网络思潮研究。如果这两方面能够进行有效结合,那么网络空间思潮的分析和研究将会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提高。基于网络大数据监测的网络思潮分析,必将为思潮引领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和群众基础,这就会使“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因人而异”的网络思潮引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推动网络思潮的监测、分析和引领,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网络思潮研究是非常专业和复杂的,需要有专业精湛的相关学者进行指导;二是网络思潮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必须依托具备相应资质和条件的组织和团队进行研究;三是网络思潮监测和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必须以有效的组织力量持续进行研究;四是网络思潮监测和研究需根据技术发展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建立思潮研究专家和技术团队的友好合作机制;五是除系统开发执行和具体的研究落实任务之外,各相关机构和组织之间必须建立相应的合作平台和管理机制,以便于加强协调沟通、完善安全意识等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在习总书记的要求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网络空间思潮研究与传统的思潮研究之间的差异,把传统研究与网络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以满足新的时代要求。网络思潮研究需要新思路、新方法,应该借助新的技术,建立跨领域、跨学科的多方位合作研究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分析和引领网络思潮,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增强文化自信服务。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舆情调查实验室执行专家)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