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庚 张晓鹏:共享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相促进
2017年07月11日 08: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7月11日第1245期 作者:刘长庚 张晓鹏

  共享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学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有成果一般是对共享发展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别进行研究,少数学者提出要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或认为要把共享发展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价值取向。关于共享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者的内在关系,目前还鲜有学者研究。共享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为共享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实现共享发展则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做大“蛋糕”,为共享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毋庸置疑,我们要想分得更多,前提是“蛋糕”要做得更大。改革开放已将近四十年,我国经济总量和人均量都得到了快速增长。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还未根本改变,发展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在供给侧方面存在着无效和低端供给,还未很好地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例如,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部分行业库存难以消化,导致供给结构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实体企业盈利下降,经济风险概率提升。这不仅影响“蛋糕”进一步做大,而且影响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层次和水平。究其原因,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要素配置扭曲、资源错配等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其次,共享发展的重点是进一步完善生产关系,提高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要素的供给质量和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向已不容忽视。60岁以上及65岁以上人口占比在2016年分别达到了16.7%、10.8%,“人口红利”优势已不明显,亟须向“人口素质红利”转变,也即提高劳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另外,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动力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核心是人,亦即拥有高人力资本的人,而这些高素质人才离不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培养。研究表明,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而释放和增强经济活力。事实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共享发展的应有之义。但我国目前存在收入差距较大、住房教育医疗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容易引发潜在的社会问题,影响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再次,共享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的短期动力主要靠需求拉动,中期动力主要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长期动力主要靠制度改革。从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可以得出,经济增长短中期动力主要是依靠生产力的发展,但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则必须依靠生产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一国经济发展的程度越深,生产关系的矛盾就越凸显,也越容易导致社会问题频发,出现周期性经济波动。例如,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收入和财富的极度不平等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阶级固化、阶级对立等问题凸显。毫无疑问,这些国家的生产力水平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因此,一国要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同时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

  要深入推进共享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就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生产关系,提高劳动要素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有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释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总体解决思路是更好发挥市场与政府的联动作用。为此,一是要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和坚决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障碍,纠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市场活力,优化供给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化解产能过剩。二是政府和企业都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其中政府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支持建立共享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提升我国综合实力;企业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消费者对民族品牌的自信心和忠诚度。三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着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四是逐步加大资本收益和财富收益的征税力度,加快扩大房产税征收范围,出台有力措施抑制投机性购房,使住房回归“居住功能”,让普通老百姓真正实现“住有所居”;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切实降低居民教育成本,尤其是要让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真正实现教育惠民,为更好发挥“人口素质红利”打下坚实基础;探索逐步构建全民医疗保障机制,让老百姓不再为生病发愁,不再因大病致贫、因大病返贫,切实增强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动态跟踪和效果评估研究”(12&ZD04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