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江:逆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国担当
2017年04月20日 07: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4月20日第1190期 作者:蓝江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以自己的独特风格塑造了一个“另类”的美国形象,而在他努力贯彻自己在竞选时的诺言时,全球各个国家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处理与美国新政府之间的关系。在欧洲,一些倾向于右翼保守主义的政党受到了特朗普当选的鼓舞,纷纷在各自国家的政治舞台上粉墨登场。针对这种状况,欧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及主流媒体,都不由得惊呼一个民粹主义时代的到来。

  民粹主义是一个相当含混的用语。在西方主流知识分子看来,欧美出现的民粹主义趋势说明,一些政党领袖盲目讨好大众,宁愿将自己的主张随着“乌合之众”的意见而摇摆,放弃了政治决策的理性反思。那么,特朗普当选、英国脱欧,以及法国国民阵线的崛起,是否可以简单归为民粹主义的胜利?

  答案是否定的。当美国热衷于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华盛顿共识”的时候,其对立选项并非民粹主义,而是贸易保护主义,与民粹主义对立的是精英主义或寡头政治。2016年美国大选暴露出民主党与美国民众之间存在着深刻隔阂。美国主流知识分子将特朗普的执政视为民粹主义,这意味着此前美国政府的政策倾向于远离人民大众的精英主义。

  问题在于,美国是继续走之前的全球化金融资本主义道路,抑或进行收缩,走贸易保护主义道路。美国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贯彻的是前一条道路,在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战胜了日本的挑战,让美国的金融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利,这条道路一直延续到奥巴马政府时期。在这个阶段,美国的金融资本和华尔街赚得盆钵满盈,但是实体产业却在走下坡路,以至于产生了所谓的传统工业的“锈带”。特朗普反其道而行之,所反的并不是资本主义本身,而是反对之前美国那种扩张型金融资本主义,将资本主义的发展收缩到美国国内,把美国利益放在最优先的位置。

  从这个角度来看,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并不是新的发明,而是马克思对国际市场进行分析时早已揭示的东西,此后熊彼特和凯恩斯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扩张和收缩问题。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带有张力的运动。为了最大程度地获得利润,资本必须保持扩张战略,也就是将资本盈利的触角扩展到世界的任何一个毛细血管里。在希法亭的《金融资本》中,金融资本已经替代产业资本成为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主要途径。

  二十多年来,全球化资本主义一度高歌猛进,人们往往会忽略马克思论及的作为资本主义另一种运动形式的收缩。20世纪末,一些西方理论家已经注意到,资本主义扩张到一定阶段,会从依附性的发展中国家中抽离,这实质上是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不平等状况造成的。当大金融资本扩张到依附性的发展中国家时,其根本的原则是保障资本自身的安全,而不是发展中国家的繁荣和经济发展。一旦面临金融风险,资本会立刻从中抽离,而罔顾发展中国家的死活。特朗普放松金融监管,降低税率,甚至强调对外国产品增收高额关税,这些做法正是美国全球资本面临国内困境时采取的收缩政策。

  全球化扩张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一直是资本主义诞生之初就拥有的两个侧面。在看到亚当·斯密提出的带有乌托邦愿景的世界自由市场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面对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贸易保护主义。扩张与收缩一直是同时存在于资本主义内部的两种运动,这在资本主义兴起时如此,在今日亦是如此。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而是资本主义对过度扩张进行的一次内在的平衡运动。特朗普的政策顺应了资本主义的周期性趋势,其目的是挽救金融资本全球扩张所导致的产业资本的衰落。

  在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坚持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积极发挥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全面推进“一带一路”战略,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努力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勇于担当,破除资本主义所带来的魔咒,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推动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中国提倡的全球化以经济全球化为向导,反对任何意义上的闭关自守和历史倒退。

  世界各国理应以利益、命运、责任为中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在掠夺性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贸易保护主义之外的重大抉择。掠夺性资本主义导致了依附性发展与全球不平等状况,贸易保护主义则强化了国家间的壁垒,这些都与全球化的总体潮流背道而驰。中国要以一种开放的胸怀,从人类的命运和责任出发,积极推进各国之间的平等互信、互助互利,与世界各国携手发展、共同进步。中国提倡的全球化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一种反对资本主义掠夺的全球化,旨在推动建构平等的国际秩序。

  逆全球化潮流无法阻挡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大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全新契机。

  (作者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