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跃:以智库建设提升国际话语权
2017年02月21日 08: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2月21日第1151期 作者:毛跃

  中国智库在国际舆论场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不仅关系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而且关系到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很长时间里,国际社会对我们了解不够,甚至存在不少误解。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这种失语挨骂的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目前国际社会非常关注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案。这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的人深入理解中国方案,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话语权以价值观为重要支撑,没有鲜明价值观支撑的话语苍白无力,影响力势必微弱。同时,话语权的提升也会有助于增强价值观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缺失话语权的价值观,其效用的发挥会受到限制,行而不远。当前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日趋激烈。某些西方国家正是凭借话语霸权,利用各种手段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强行输出自己的价值观。现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别人就是信口雌黄,我们也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着力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

  智库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国际话语权争夺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世界的发展贡献越来越大。我们没有理由对中国道路、中国实践持怀疑态度,没有理由不自信。在增强自信的基础上,中国智库要改变过去重研究、轻推广,特别是不重视对外宣传的状况,自觉承担起引导舆论的责任。在国际舆论场中,一些西方学者囿于意识形态偏见,始终对中国的发展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而国内有些学者脱离国情实际,痴迷于生搬硬套西方的理论话语来解读中国的实践,即所谓“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这不利于中国话语的构建。因此,中国智库应当坚持中国立场,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讲好中国故事,把一个充满生机的、真实的中国展现给国际社会。

  首先,中国智库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进程,争做中国智慧的贡献者。在G20杭州峰会筹备期间,中国智库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智库峰会(T20)等各种论坛、研讨和交流活动,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赢得了话语权。G20中国方案的提出,已成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使国际社会对中国方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非常感兴趣。由此可见,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媒体有声有色的宣传,也需要智库有理有据的论述。中国智库应当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进程中,进一步加大国际交流的力度。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智库要广泛关注和研究世界重大问题,就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贸易、金融、投资、劳工、安全等问题同世界各国同行广泛交换意见,并提出中国解决方案。在一些西方国家极力维护话语霸权、输出西方价值观的情况下,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尤其值得向世界推广。中国智库要抓住各种机遇,积极发声,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参与国际性话题讨论,在国际事务中更好地体现出自身的理论主张,为中国智慧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中国智库要主动设置议题,争做国际舆论的引导者。我们要主动设置和提出对世界发展更有利的国际议题,成为议题的创设者,而不是被动的回应者。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国际舆论的引导力。仍以G20杭州峰会为例,它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关键因素是会议主题的设置有极强的针对性,紧紧抓住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困难,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美国学者M. E.麦库姆斯和D. L.肖曾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中论述了大众媒介可以通过议题设置形成或影响舆论。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选择取舍活动。这一做法也适用于智库成果的对外传播。我们知道,传播媒介议题设置功能也存在着一些局限,如比较强调对社会现象的反映,而较少涉及现象背后的社会深层本质。智库与媒体的适度结合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中国智库可以通过研究成果的发布来强化某一议题,从而引导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中国,让中国话语在国际社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第三,中国智库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争做话语体系的创新者。很大程度上,话语权的产生在于人们以合适的言语来谋求舆论的主动性,获取最大程度的受众认可,以达到既定的目的。所以,我们要注意国际上喜闻见乐的表述方式,特别是要以海外受众群体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表达方式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当下的国际交流中,要使中国话语产生预期的效果,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和特点。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话题要真实反映现实问题。话题必须建立在准确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如果话题与客观事实迥然不同或者相差甚远,就有可能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二是注重传播沟通的亲和力,避免单向机械的宣传。海外受众群体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其思维方式、话语习惯和行为特征往往与我们有不少差异。因此,要充分尊重和深入研究海外受众的接受方式和思维习惯,创新话语传播方式,达到最佳传播效果。中国智库要以撷取全球思想文化精华的胸襟,时刻关注国际国内重大问题,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议题设置能力,引领国际智库界的研究方向。我们要以开放融通而有亲和力的话语体系,阐述自己的理论主张和研究成果,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赢得世界上更多民众的共鸣。

  (作者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