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2017年02月21日 08: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2月21日第1151期 作者:张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立足于主客体统一的原则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科学诠释,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生态危机日益严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彰显出极为重要的当代价值。我们需要从两个维度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内涵:一是存在论意义上所实现的哲学革命;二是唯物史观基础上对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揭示。

  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实践活动作为一切知识的根本前提和依据,超越了“解释世界”的传统知识论哲学。它建构了以人的生存为核心、以“改变世界”为根本任务的新的哲学形态,实现了存在论意义上的哲学革命。因此,它所理解的自然不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分离的抽象的自然,而是人化的现实的自然。这种实践的自然观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冲突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这就为揭示现代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源奠定了哲学基础。

  唯物史观的发现标志着对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揭示。在唯物史观的科学视域中,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劳动为中介的物质变换过程。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与自然之间的一切矛盾都在物质变换过程中得以显现、发展和解决。物质变换过程既是人的目的的实现,又要遵循自然界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自然资源作为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具有社会经济价值;另一方面,自然生态系统又承担着新陈代谢的功能,因而具有生态价值。唯物史观从人类生产方式出发,深刻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从而科学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为人类指明了解决生态危机的现实途径。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存在论意义上的本质规定与唯物史观的科学阐释的辩证统一。这种新自然观将人类主体地位与自然优先性有机结合,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原则,既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又超越传统的“主体—客体”两分逻辑,在社会关系视域中形成了对自然的科学认识。我们必须在价值原则与科学原则的统一中理解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不仅指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源于劳动异化,进而批判了劳动异化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科学地揭示出现代社会生态危机的产生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资本逻辑所主导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遭遇“增长的极限”,从而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造成“无法弥补的断裂”,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通过制度建设控制和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保证自然的正常新陈代谢,通过调整和转变生产方式,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首先,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只有将“资本逻辑”转变为“人本逻辑”,才能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处理好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须把民生建设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使我们的发展真正服务于民生的改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生态文明建设才具备现实条件和群众基础。其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不仅揭示了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源,而且把社会主义视为消除生态危机的现实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避免走生产资料私有化的道路,达到让生产服务于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目的。同时,要不断推进分配制度的公平公正合理,从制度层面规范和满足人们的利益诉求,实现生态资源和发展成果的共享,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得到根本保障。

  (作者系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