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维护网络空间主权
2017年01月19日 07: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月19日第1134期 作者:王鹏

  2016年12月27日,经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批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阐明了中国关于网络空间发展和安全的重大立场和主张,明确了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目标原则和战略任务,是新形势下指导国家网络安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尊重维护网络空间主权是首要原则。

  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中的自然延伸和表现,对内指国家有权独立自主地发展、监督、管理本国互联网事务,对外则指防止本国互联网受到外部入侵、攻击。然而,目前网络主权在国际社会仍受到一些国家的抵制。美国等西方国家坚持认为,网络无国界,网络空间是全球公共领域,不应受任何国家所管辖、支配,因而网络主权的说法不成立。对于某些主张“网络无国界”的国家而言,它们往往使用的是双重标准,为其行使网络霸权、利用网络干涉别国内政或危害其他国家安全辩护。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些国家极力反对网络主权理念,但在实践层面却无一例外对本国网络加以严厉管制。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认为,网络虽然无国界,但是网络基础设施、网民、网络公司等实体都是有国籍的,并且是所在国重要的战略资源,理所应当受到所在国的管理和保护,而不是法外之地,因此,维护网络主权的理念和原则对于各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网络主权理念在我国网络安全与发展的整体战略中占有核心地位。早在2014年11月召开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携手努力,本着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原则,深化国际合作,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从维护国际网络空间公共秩序的角度来看,没有网络主权,国际网络空间秩序就将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也无从保障;没有网络主权,互联网造福人类的初衷和目的就无法实现,其发展也将失去意义。只有尊重网络主权,各国才能自主制定政策法规,依法开展网络空间治理,构建良好的网络秩序。在这方面,中国不仅是网络主权的坚定倡导者和有力维护者,而且愿意与世界各国一起探索一条正确处理网络空间自由与秩序、安全与发展、开放与自主等关系的发展道路。

  当前,世界上仍然存在着与网络主权理念相悖的网络霸权理念,它的建立、运行所依赖的是西方大国对全球互联网战略资源的垄断。比如,目前全球互联网根服务器有13 台,其中唯一的主根服务器在美国,其余12台辅根服务器中有9 台在美国。所有根服务器均由美国政府授权的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ICANN)统一管理,负责全球互联网根域名服务器、域名体系和IP 地址等的管理。巨大的基础性技术优势使某些西方国家频频利用对互联网的管理权实现其政治和战略目的,给一些国家造成巨大的安全威胁和经济损失。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加强网络技术的更新发展,在技术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另一方面要积极倡导网络主权理念,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维护各国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中国同国际社会一道,坚持网络主权理念,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我们可以利用“世界互联网大会”等一切可能的契机,积极宣传网络主权理念,促使网络主权原则在道义和实践层面不断得到强化,成为共享共治的互联网治理体系的基础性原则。同时,要以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为指引,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政策协调与合作,共同抵制网络霸权行为,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努力。

  只有坚持网络主权理念,各国才能不分大小、贫富,其主权、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信息安全等在互联网空间内都能够得到基本尊重和保障。不仅如此,各国还可以深化互联网领域的国际合作,抵制网络空间军备竞赛、防范网络空间冲突,共同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深化在政策法律、技术创新、标准规范、应急响应、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可以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把“地缘”与“网缘”相结合。“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和地区与我国长期保持良好的双边关系,它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与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也面临着一些威胁,因而有共同的合作需求。一些国家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急需得到提升,而中国恰恰有相对的技术优势,可以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展开深层次合作,从而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互联网技术普及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援助,努力弥合数字鸿沟,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畅通信息丝绸之路,共同推动互联网健康发展。

  网络空间主权不容侵犯,中国的网民数量和网络规模世界第一,维护好中国网络安全,不仅是自身需要,对于维护全球网络安全乃至世界和平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一道致力于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推动互联网造福人类,推动网络空间和平利用和共同治理。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