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实践创新中国话语
2017年01月05日 08: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月5日第1124期 作者:赵士发

  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与学术热点。2016年是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学术界在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和话语资源、中国话语体系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的方法论自觉以及确立中国主体性和话语权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深化的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这一研究今后的努力方向。

  建构开放包容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

  2016年,学术界进一步明确了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必要性问题。目前,学术界对此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在什么是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主要包括什么内容、与西方话语是什么关系、如何建构等一系列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加以理解和阐释。众多学者在研究中表明了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与国家实力的关系以及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国家的强大与话语权的大小之间并非直接的决定关系,而且一个国家的话语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软实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转化为硬实力;另一方面,广大研究者普遍认为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吸收中国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的积极合理因素,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建构开放的、包容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

  语言、文化与价值观是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三个基本要素。价值观是话语体系的核心,文化是价值观的丰富展现,语言是价值观的物质外壳。在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过程中,研究者要注意发挥我们自己语言的优势和魅力,特别是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要处理好跨语言与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和广泛认同。因此,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建构一套开放而又包容的中国话语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很多学者认为,我们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更新各种话语资源,以开放包容的积极心态,正确处理汉语与外来民族语言、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之为基础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地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此外,我们还要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成功实践经验转化为话语资源,以此不断丰富中国话语体系。这是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研究今后重要的努力方向。

  体现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意义

  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需要以中国现实为基础,形成关于中国道路与中国制度的意义表达系统,从而使学术研究与现实相呼应,为解决当下中国的现实问题服务。2016年中国学术界深入阐发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现实意义,由此出发深入考察中国实践、制度、文化价值等几个层面的问题,以及贯穿于其中的中国话语创新问题。很多学者认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本身应该涵盖中国实践与中国问题的重要内容,形成关于中国实践和中国问题的理论话语和表达体系。所以,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必须紧密联系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特别是要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使我们的学术研究与中国社会发展相呼应,使当代中国话语体系能够为中国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一条成功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并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发挥出巨大的作用。由于制度本身就需要相应的话语体系,因此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强调,建构关于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必须以中国制度为阐释内容,在系统深入阐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炼、升华中国发展经验,形成更多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彰显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的重要意义。当前,不少研究者非常关注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在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上达成不少共识,但在一些难点问题上,如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还缺少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话语体系或理论体系。

  实现研究方法论的自觉

  实现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方法论自觉是目前学术界亟待解决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方法论与世界观、价值观是统一的,科学研究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作指导。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西化教条导致的中国学术研究主体性危机问题,以及一些中国学者在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方面存在的问题。由此,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作为一个时代课题被提出来并加以深入研究,从而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心和主体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一些研究仍然过多依赖于西方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特别是西方的符号学理论与话语理论。目前,虽然已有学者提出了话语研究的中国方法论问题,但对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符号学理论建设来说,还有待于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推进研究。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强调实现方法论上的自觉,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符号学理论,以此为指导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话语体系。

  这个问题体现在诸多学科领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跨学科问题,具体而言,它广泛涉及哲学、历史学、文学、新闻传播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因此,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建构问题是一个跨学科的课题,需要跨学科的视野和方法,并进行多学科的协作攻关。自从建构中国话语体系问题被提出以后,不同领域的学者都不约而同地联系自己的学科开始探讨这一问题。但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仍然需要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研究。因而,在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符号学理论与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不同学科之间深入沟通交流,形成强大的跨学科研究合力。

  确立中国的主体性和话语权

  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过程就是确立中国主体性和中国话语权的过程。一个国家的话语体系反映着这个国家的自我形象和地位。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表达自己的形象和地位,那么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就可能面临国家形象被扭曲进而丧失主体性的状况。而没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也就只能将自身的话语权拱手相让。这里的问题不仅关系到“由谁说”、“说什么”与“如何说”的问题,还关涉到复杂的语境与语用问题,即我们在什么样的具体条件下表达、表达会产生何种效果等问题。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话语权问题,话语权不仅是一个复杂的话语符号学概念,还是一个政治学概念,话语权以实力为基础,以话语认同为标志。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中,我们需要进一步突破西方的话语霸权,确立中国的主体性与话语权,这是未来中国学界的重要责任和努力方向。

  这就要求我们将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与世界历史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有其深刻的世界历史背景。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与西方存在着话语权与意识形态的斗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实现它们自己国家的利益,先入为主地认为西方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是普世的,并极力以自己的话语霸权压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正当的话语权。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将民族国家利益与世界历史发展统一起来,提出了“中国梦”、“一带一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新的中国话语,成为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对于这些理论,还需要学界同仁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进一步理解和阐释,提供学理支撑与理论阐明,从而使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更加深入人心、走向世界,这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学界的重要历史责任。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