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鲁迅的光辉
2016年11月29日 08: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1月29日第1098期 作者:黄健

  鲁迅逝世后,民众曾自发地将一幅绣有“民族魂”三个黑绒大字的白色绸旗,覆盖在他的灵柩上。与同时代的许多人相比,鲁迅的思想都显示出卓越性、独特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在现代中国,鲁迅思考的领域非常广阔,特别是他对“中国的社会、文明”所作的“毫无忌惮”的“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与其极富独创性的文学创作深刻融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确立现代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涵

  鲁迅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立人”的标准在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现实、人生等诸多领域,展开了他深邃的现代思考和独立的价值判断。就思想聚焦而言,鲁迅始终将自己思考的基点落在如何使国民真正成为“人”的层面上。早在日本留学时,他与许寿裳就常常讨论三个问题:一是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是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是国民性的病根何在?在他看来,由于长期处在被奴役和被压迫状态,“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而且变了“奴隶”之后,“还万分喜欢”。中国的历史也总是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中循环,形成了“一面受破坏,一面修补”的历史怪圈。如果不“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掉这厨房”,那么,“中国的人,大抵在如此空气里成功,在如此空气里萎缩腐败,以至老死”。换言之,我们如果不从根本上打破这种历史循环,就不可能创造出“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时代”,也即“人”的时代。

  从思想高度上看,鲁迅“立人”思想与整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是紧密关联的。他有关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张,对现代中国来说,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和认识价值。他认为,一个民族在新旧交替和变革的历史转折时期,应认真清算落后的传统因子,勇敢地与过去诀别,变革旧的生活方式、旧的生存方式,大胆地拥抱现代文明。他说,许多人担心“中国人”的名目将要被“消灭”,而他担心的则是“中国人要从‘世界人’中挤出”。所谓“挤出”,是指每一个作为个体存在的国民,不能消除精神的病态,那无论有无名目,都将会被现代文明所淘汰。鲁迅在反复考量现代中国发展前景和历史命运的同时,也给“立人”思想主张制定了具体任务:一是始终保持对历史、对传统的清算和反省,二是执着于对现实的剖析和批判,三是真切呼唤现代文明,用现代文明的价值标准衡量现代中国的重建。鲁迅深刻认识到,一个在相对封闭环境中演化而来的传统文明,其实并没有为容纳一种新的、陌生的现代文明做好从容的准备。在历史表象的背后,依然是亘古不变、习惯成自然的文化心理和性格。在近代中国被迫开放而置于世界性的冲击之中,国民性中的迟钝、麻木和愚昧等劣根性,是传统和落后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在国民心中留下的创伤。鲁迅将火一样的思想激情,裹挟在冰一样的冷静观察之中,由此写出了一个民族、一块大陆的时代惶惑,特别是对于现代文明的整体不适应性。尽管他的小说并非是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或历史真相的再现,但他对于历史的认知和评判,对于现实的揭示与表现,都深刻地阐释出对于一个民族、一块大陆,以及对于整个人类的生存历史、心理性格和前途命运的寓言意义。“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这悠长而沉重的呐喊声,在历史与现实的空谷里长久回荡,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立人”思想,确立了现代中国的重要思想观念,构成现代中国文化最基本的语义内容和思想内涵。

  追求人的解放与民族解放的统一

  在鲁迅“立人”的思想中,人的精神状态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生存、温饱、幸福、发展、前途等,都是重要的内容。他主张“人立而后凡事举”,倡导“尊个性而张精神”。鲁迅将这种思想理念投射在他对现代中国变革所作的思考中,呈现出高度关注国民的生存和发展境况的思想特色。例如,在小说创作中,对于闰土、祥林嫂等人的描绘,就主要不是展现他们在物质上的贫困和窘迫,而是精神上的愚昧和麻木。在他的笔下,儿时那天真、活泼的“小英雄”闰土,长大后却变成一个“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膜。同样,祥林嫂的遭遇虽十分不幸,但小说主要展示的仍然是无形的精神枷锁对她的精神奴役。特别是在《阿Q正传》中,鲁迅着重表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其种种丑态,揭示出支配他的整个社会思想、文化心理结构的重重关系。在鲁迅眼中,阿Q 的“精神胜利法”及其种种表现,乃是古老中国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产物,也是一种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力,安于并掩饰被奴役、被压迫命运的民族精神病态,是国民性的弱点和劣根性。鲁迅由此把他对国民性,尤其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思考,置于一个更高和更广阔的思想层面,将“国人的魂灵”展现得活灵活现,将“国民的弱点”暴露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将悲剧和喜剧紧紧地糅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思想冲击波,触及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可以说,居于鲁迅思想中心的,不只是那些外在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及其对国人的影响,同时更是那些深入到国人“魂灵”中的丑陋的劣根性,及其给中国迈向现代文明所设置的重重障碍。他的作品启示人们思考如何探寻人的存在意义而获得人的解放,尤其是人的精神解放和心灵自由,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社会解放和民族独立。在对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和现实的思考中,鲁迅认为这种精神病态和“国民的弱点”是整个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和精神障碍,必须通过对国民性、国民魂灵的长期关注和深刻剖析,才能表现出整个民族自我批判、自我拯救、自我超越的愿望和能力,才能从中寻找到整个民族独立、解放和振兴的希望所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立人”思想充分体现出鲁迅作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思想家,那种高度肯定人、关心人、尊重人,探索人的生存境况、精神状态和前途命运,寻找人的心灵归宿,建构人的理想家园的思想激情和精神风采。

  建构不断超越的精神境界

  一些人认为鲁迅思想过于阴暗和偏颇,其实,这完全忽视了他思想中鲜活的生命意识和人文理想。当然,在他达到一种空前的思想高度时,也自然会流露出先驱者特有的那种时代的悲凉和伤感的情绪,那种走在时代前列的寂寞和孤独。鲁迅是一个真正展现出自己生命本色和风采的思想家。在他那里,所关心的不是世界的本源或人的本质之类的抽象哲学问题,而是诸如人的存在是否有意义,怎样生存与发展更具有意义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更加显示出鲁迅思想的人文光辉。所以,鲁迅“立人”思想的核心,是主张回归到人的本体价值的意义层面上,追求人的解放和人格独立,目的是要使人能够摆脱一切内外束缚,不断开拓出富有现代意义的新的人生境界,同时也是要让全体国民能够在现代化的世界潮流中,完成思想价值观念的现代转换,跻身于世界先进和强大的民族之列,以推动现代中国的转型和现代化的发展。

  总之,鲁迅“立人”思想既体现出现代中国与整个世界发展趋势的必然联系,也表现出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决心摆脱奴役和贫困,迈向现代化,建构新文化,实现振兴超越的精神渴望和价值信念。今天我们怀念鲁迅,就是要在鲁迅对人的价值和意义认识的基础上,更加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文系)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