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改编如何绽放魅力
2016年07月26日 08: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7月26日第1015期 作者:田广

  新世纪以来,由“红色经典”改编而成的影视剧持续热播,引起不小反响, “红色经典”再次成为引人瞩目的文化热点。所谓“红色经典”,指的是“十七年”时期(1949—1966年)创作的一批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在当时受到广泛欢迎并产生较大影响的小说、戏剧、电影等文艺作品,以“三红一创,山青保林”(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为代表。另有学者认为,“红色经典”的时间范围涵盖了从1942年到1976年更长的一段时期。

  改编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常态,历史上公认的文学艺术经典,有相当一部分是创作者在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如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中的三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古典四大名剧中的三部(《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都是改编之作。改编也是文学经典传播的重要途径,《三国演义》之所以妇孺皆知,不仅是因为小说原著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更是因为改编而成的评书、说唱、戏剧、电影、电视剧乃至连环画、游戏、动漫等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有一些人对改编存在错误认识,认为改编就是“炒剩饭”、“热冷饭”,是想象力贫乏、创造力不足的一种表现。这是一种片面之见,殊不知在戏剧影视创作中,改编题材是最主要的题材来源,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仅就电影而言,那些最经典的影片大多属于改编作品,如《阿Q正传》《骆驼祥子》《乱世佳人》《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等,不少影片思想艺术水平很高,成为永恒的经典。

  近些年来,关于“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些改编作品如电视剧《小兵张嘎》《青春之歌》《冰山上的来客》等就广受好评,但也出现了一些改编不当之作。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一些由“红色经典”改编的电视剧存在“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的问题,有的改编者没有了解原著的核心精神,没有理解原著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本质,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娱乐性,在主要人物身上编织过多情感纠葛,强化爱情戏;在英雄人物身上挖掘多重性格,在反面人物的塑造上追求所谓的人性化和性格化;原著内容有限时,人为地扩大容量,稀释原著内容,影响了作品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十多年过去了,审视当下的“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上述问题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尤其是泛娱乐化倾向和解构之风有愈演愈烈之势,管理部门和创作者应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毫无疑问,“红色经典”在今后仍将是影视创作的重要题材来源。从积极的一面来看,“红色经典”的改编热恰恰预示着这一类创作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只要加以政策扶持和积极引导,这类改编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就创作而言,笔者认为应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第一,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首先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因此必须坚持历史的精神,充分尊重原著,不能改变作品的精神内核。“红色经典”曾经创造辉煌,后来虽遭受“图解政策”、“政治说教”、“假大空”等非议,但如今又重新受到热捧,表明这些作品的确有其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的核心就是坚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和公而忘私、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是“红色经典”的灵魂,改编时应该忠实地予以体现,不能淡化,更不能消解。这也要求我们在改编过程中,结合不同艺术品种的文体特征(如电视剧一般要有复杂的人物关系、错综的矛盾冲突、丰富的情节尤其是细节等),对“红色经典”原著中存在的公式化、概念化、口号化等问题加以克服,使其更加真实、生动,呼应时代主题。简言之,内在的精神必须传承,外在的形式需要创新。

  第二,教育与娱乐的关系。文学艺术的主要功能有两个,即教育和娱乐。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目的和结果,娱乐是手段和前提,因此我们常说“寓教于乐”。“红色经典”的主要价值和意义在于教育功能,但要实现它,却需借助于娱乐。当然,这种娱乐绝不是庸俗的、闹剧式的搞笑,而是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手段,将严肃而崇高的主题以一种令人愉悦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一定要做到贴近观众,让观众喜欢看,进而得到审美和情感的享受,达到教育的目的。娱乐与教育相辅相成,这本来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可实际情况是有不少人(包括创作者和管理者)将“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中的教育与娱乐对立起来,要么片面追求娱乐,要么单纯强调教育,仍然缺乏真正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的佳作。

  第三,怀旧与尝鲜的关系。有人将“红色经典”再次走红的原因归结为中老年观众的怀旧情结,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准确。据调查,“红色经典”改编影视剧的观众中,青少年占不小的比例,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对文艺作品的审美趣味和接受特点是有差异的,对于“红色经典”改编影视剧,中老年观众更喜欢原汁原味的旧梦重温,而青少年观众则更多地怀着一种好奇和尝鲜的心态,希望从中寻找契合他们这一代人的精神需求的东西。因此,对于“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一方面要将各年龄段观众的欣赏口味调和起来,力争做到老少皆宜;另一方面应着重考虑青少年群体的情感需求和审美特征,创作出更多适合他们观赏特点的国产影视作品。

  “红色经典”是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存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以崇高的革命理想、豪迈的英雄气概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影响和鼓舞了几代中国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影视改编的方式,让“红色经典”的思想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重新绽放,是影视工作者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我们期待在“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大潮中涌现出更多的精品佳作。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