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史学研究
—— 纪念刘大年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2015年08月04日 08: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8月4日第781期 作者:王伟光

  今天,我们共同纪念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刘大年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回顾、缅怀他的生平业绩,也引发我们跨越时代的思考。

  刘大年先生生于1915年,于1999年12月逝世,可以说与20世纪共始终。20世纪,是中国历经激荡变动、充满艰难曲折、跨越多个时代的大变革时期,刘大年先生从湖南乡间走出,在刚刚成年、满怀理想、开始人生之际,遭遇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在国家民族危亡关头,他没有袖手旁观,而是毅然投笔从戎,奔赴陕北,加入抗战行列,从此开始了投身于国家民族的独立、解放、建设事业而终生不懈奋斗的人生道路。他的爱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及战士般的激情,一直贯穿着他此后整个的人生历程,因此他被誉为战士型的学者。

  刘大年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就进入史学工作岗位。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在史学领域奋力开拓和辛勤耕耘半个多世纪,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在中国的发展,为1949年以后新中国历史学科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刘大年先生是优秀的史学学术领导者和组织者,长期担任近代史研究所实际负责人、所长、名誉所长。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他作为新中国史学界第一代领导人之一,协助郭沫若院长,参与筹建本院前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参与组建中国科学院三个历史研究所,筹办《历史研究》杂志,参与制定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为新中国历史学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他长期担任史学界的领导和组织工作,以其出色的领导和组织才能,主持中国史学会的工作,创建中国孙中山研究学会及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创办《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杂志。他主持举办一系列大型学术会议,在国内外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自解放初至改革开放以后,他参与或率领中国历史学代表团出访多个国家,结交各国史学同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为中国史学走向世界开辟了道路。

  刘大年先生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真诚服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追求真理和科学的态度,执着不懈地探索史学诸问题,在探讨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历史研究对象、历史前进动力、历史发展规律、中国近代史发展主线,以及在时代变动下史学研究如何突破等重要理论问题上,都提出过独到创见、富有新意的见解,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引领了史学发展的潮流。他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首批学部委员之一,在学术界享有盛名。

  刘大年先生是视野广阔、在多个领域作出开拓性研究成果的史学大家。他以强烈的现实关怀探索历史重要问题,以求真求实的态度从事学术研究。他在建国前后撰写的《美国侵华史》,是最早研究近代中美关系的论著,出版后多次重印,翻译成各种外文文本,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他主持编写《中国史稿》第四册和《中国近代史稿》(1—3册),力求构建新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他在1960年代撰写的《论康熙》和在1990年代撰写的《评近代经学》,横跨30年的研究时空,但都以其深厚学养和宏阔视野,大气磅礴,研究专深,深得学界的敬佩与好评。他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研究,突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力求客观评价其历史地位。他在晚年又致力于抗日战争研究,组织撰写《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的八年》,突破旧观念形成的偏颇成说,强调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核心地位,提出抗战是中国复兴枢纽的核心观点,以及共产党与国民党共同抗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等突破性观点,成为抗日战争史的开拓创新之作。他的学术论著和学术观点,不仅在国内学界,也在海外学界引起高度的重视和好评。

  刘大年先生从参与创建近代史研究所,直至去世,长达半个世纪一直在近代史所工作,是近代史所的奠基人之一和长期的卓越领导者。他殚精竭虑,为近代史所的发展筹思谋划;他提倡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为组织领导近代史所的研究工作克尽领导职责;他在工作中以宽阔的胸襟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同志,关怀鼓励青年人的成长,组织培养学术队伍,提倡培育严谨求实的学风。在刘大年等老一辈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使近代史研究所这个本院最早成立的研究所,在国内外学界形成长久的学术权威地位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力。这些优良传统经过学者们的接续传承,形成近代史所的优良所风、学风,影响着一代代后继的近代史所人,使近代史所在学界一直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

  刘大年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5年了,他作为代表他那个时代的史学大家,在中国当代学术史和历史学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由他的多位同事、朋友、学生、家人、研究者等通力合作,经过多方搜集、整理和编辑的《刘大年全集》即将出版,刘大年先生的学术遗产,将以此为载体永续传承于后世。这也是他为史学界承前启后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我国又进入深化改革新时期,新的时代需求也向史学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和新挑战。我院近年组织实施的创新工程,就是面对这一时代挑战,力求组织整合全院科研力量,进行创新性研究,以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三个定位”要求,推进国家改革事业,推进学术深入发展,贡献出我们优秀的研究成果,不负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不负时代的使命。

  我们要学习和继承刘大年等老一辈学者的社会责任感、时代敏锐性、学术创新意识、严谨求实的良好学风,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应有贡献。这是在刘大年先生诞辰百年之际对他最好的纪念。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本文是作者2015年8月3日在纪念刘大年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

责任编辑:武勇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