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青竹:中国共产党形象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方向
2019年03月28日 09: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3月28日总第1662期 作者:蔡青竹

  

  ■2019年1月26日,“初心主题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展厅东厅开幕。张哲/摄

  该展览围绕“初心”主题,用33位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人物的家书、诗章、箴言、遗嘱、自述、入党志愿书、日记和电报等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党的形象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始终重视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总揽全局、励精图治,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展示出自信、务实、创新、开放的新形象。认真总结并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基本经验,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的新情况、新进展,对于深度挖掘和展示中国共产党形象的价值和魅力,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为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不仅是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国内外研究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的总体情况

  从学术视角看,“政党形象”这一学术概念是由英国学者沃拉斯于1908年提出。在他看来,“政党形象”与现代西方代议政体密切相关,他把政党形象看作是政党在选民和投票人心中的政治形象。事实上,“政党形象”在西方政党政治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价值意涵,只是表现为政党在西方代议制民主中的政治竞选、公民投票、争夺选民、政治传播媒介以及政党政治认同等内容。当用西方政治话语定位中的政党形象意涵,来描述中国共产党及其政党形象建构的认知时,中国共产党就被表述为“红色政党”“宗教式政党”等形象。然而,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事实上并非如西方民主政治舆论和话语描述的那样。政治形象的建构特别是政党形象的建构,是在一定话语语境前提预设和阐释效能作用下生成的。

  当前,西方学界和舆论对中国共产党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中国共产党对国内重大事件(包括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及国际热点问题的处理、中国的重大政治活动、由中国共产党主持展开的各项重大系列活动等方面内容。他们肯定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政治理论品质,并认为中国共产党具备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执政绩效。但同时,西方学界和舆论界部分人士,戴着有色眼镜怀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改革开放能否顺利取得实质性进展,焦虑当前乃至今后中国政府能否有效化解出现的各种国内社会问题、担心中国的对外政策能否长期坚持和平发展并影响世界等。

  具体来看,国外主流媒体、知识界、政治精英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务实、亲民的执政风格和形象,始终关注着每一届中国政府施政的新气象。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他们普遍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更加关注国内外现实状况,在政治理念和施政方针上展现出改革的勇气和决心,具有长远的政治视野和卓越的政治才干。但国外一些意见性媒体,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干部能力方面,他们普遍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干部工作能力不足引起的不良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共产党的整体形象。总体上看,国际主流舆论界、知识界、政治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正在从过往的革命型工人政党印象转变为政治组织建构能力不断提升的执政党印象。

  在国内学界,作为一个学术性与政治性特色鲜明的语汇,“政党形象”一词近年才引起人们的研究关注。从现有学术研究进程情况来看,这主要包括“政党形象”的概念内涵界定,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建构的内容、性质及实践路径等。例如,关于“政党形象”的内涵界定,一部分学者认为,作为一种政策宣示,其核心是永恒不变的。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会随着党的理论和实践的变化而不断被塑造。再如关于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的建构,学者们从党的内部、国内和国际环境三个层面给予关注,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有利于提升党员的政治认同感与信任感,有利于夯实党的组织基础,有利于营造稳定的执政环境、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政治地位,有利于促进党的对外交往、增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

  关于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建构的路径,目前主要有价值性研究和规律性研究两条,又以前者为主要方向。价值性研究侧重于对中国共产党的具体形象给予价值上的概括;规律性研究则强调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的管理方式,如提出要符合行政管理的规律,把政党各个层级都纳入管理框架中等。另外,有学者分别从历时性(即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的有关思想和实践)和共时性(即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形象建设)两个角度进行了有益探讨。还有的学者,结合了控制论、博弈论、公共选择论及西方政党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构策略。可见,研究中国共产党形象建构客观上需要多维度、多层次、多视角的综合性研究,不应局限于一种视角。

  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研究同实际要求仍有距离

  应当说,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相关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研究领域中的前沿性课题。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的政治价值作用,被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和政治家所认可,但国内学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形象建设研究还存在一些研究领域的空白和内容的局限,现有研究成果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形象建设的现实要求尚有一段距离。

  在理论基础方面,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内涵界定尚不清楚。科学界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研究的理论前提,但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不少争议,如“作风建设是否就是党的形象建设”,“党的执政形象是否等同于党的形象”等。

  在内容架构上,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的逻辑体系尚不完善。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是多维度、多层次的统一体,但现有研究往往局限于某一方面,如塑造良好政党形象的功效、路径、方式等,缺乏对问题的全景把握。可见,将“经验性研究”提炼并上升为“学理性研究”需要破除当前研究的碎片化、表面化、一般化。

  在最新实践成果转化为新形象内容方面有些滞后。作为政党内在政治素质和政治实践成果的外在体现,政党形象建设有自身的特殊要求,亦即政党形象要求及时将政党的正面绩效补充进相关政党形象表述中,不断丰富、完善政党形象建设,进而支撑起政党在人民心中的整体形象。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内政外交各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现实中,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取得的巨大绩效成果在转化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过程中存在较长的时间差,一方面是执政绩效总结并凝练为新的形象内容上需要时间,另一方面这些新的形象内容升华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新形象需要理论建构的时间。如何缩短实践绩效经验总结和升华出适应时代诉求的执政新形象的时间,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

  政党形象研究过渡到执政形象建设研究

  当我们用“政党形象”这一概念来描述中国共产党时,无论是从学术概念本身的内在逻辑还是实践逻辑,对于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影响巨大的政党而言都显得有些局限。从现实出发,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政党形象”充分地体现在执政实践的过程中。从现实性上看,“政党形象”研究可归属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建设研究。因此,推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建设研究,必须探讨执政形象的内涵和体系建设,不仅要总结历史长时段中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经验,更要应对当下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要求展开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的深入研讨。

  第一,应当对“执政党形象”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规范界定。从政治学视角看,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执政资源,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表现,是政党公共关系研究和实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需要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从研究方法上看,可以考虑进行系列比较研究,如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进行对比,将党的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执政形象建设进行对比,可以将国外政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进行对比等,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分析、归纳当前阶段执政形象建设的有关问题。

  第三,要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入手,阐释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如何有效破解实际问题,取得了哪些执政基本经验,并提出对中国国家未来的建设思路和主要路径等。在这个环节,为了能够让研究更接地气,进一步了解各社会阶层、群体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认知,可以配合进行一些调查研究。例如,对公务员、知识分子、学生、工农等多个群体,通过问卷调查(纸质问卷及网络问卷)、召开小型座谈会及个别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对这些反馈意见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研判,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形象建设中的优势和短板,最终提出符合实际的优化和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的对策建议。

  总之,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以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问题为出发点,广泛吸收国外政党建设的有益经验,推进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从表象走向内核,从抽象走向具象,为更好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而不断奋斗。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新型专业智库全面从严治党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