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平 张贝:《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
2019年02月28日 08: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2月28日第1642期 作者:周华平 张贝

  “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是深刻推进全球化背景下,不断提升我国国家对外传播能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要求。欧洲作为全球政治体系的重要支柱,一直是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方向。广泛、高效并深刻地对欧洲“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具体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的创新,更为深入、更为鲜明、更为巧妙地将承载着中国智慧的一系列理念介绍和引入欧洲,进而加强、加深中国和欧洲彼此之间的理解,为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梳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欧洲的传播过程和影响,我们能从新时代中国政治理念和话语传播的视角,更加清晰地认识新时代的中国,而通过跨文化传播审视中国问题、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对外传播,不仅能够增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而且对我们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欧洲的传播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通过国事访问、发表署名文章,讲述中国故事等一系列的活动推动了新时代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在欧洲的广泛传播,使得欧洲对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了解得更加深入,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的出版和广泛传播,极大增强了欧洲对于新时代中国的理解和认知。这一传播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起始阶段 新时代以来,中国主张、中国声音、中国方案在欧洲传播,主要集中在“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等相关概念的解读上,使得欧洲的国家政要、主流媒体以及专家学者的关注点仅仅聚焦于抽象的政治和文化概念,但对具体政治理念等的关注尚未完全落到实处。加之,客观上仍存在意识形态、文化和价值观差异,部分欧洲政府官员和学者难免会对中国主张、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产生误解,特别是对“中国梦”能否与欧洲的理念相容持有怀疑。2013年7月,欧洲智库“布鲁塞尔公共事务”举办了“中国梦”与“欧洲梦”是否相容的研讨会,对此问题作出专门讨论。可见,理念的传播第一步就需要对传播对象进行深入阐释。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了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四国,并首次对欧盟总部访问。通过国事访问深化了中欧关系发展。2014年9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9个语种、10个版本向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发行,可以说极大增强了新时代中国的可读性。2014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了首届“中国道路”欧洲论坛,德国德中协会会长格雷戈尔·保罗教授表示,在德国对中国道路的内涵注解就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复兴儒学”等标签,而从不同渠道得到这些标签概念都不准确,可以说通过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解决了准确认知“中国道路”的相关概念和内涵问题,不会再对“中国道路”产生歧义。

  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逐步获得欧洲各界广泛认可。2015年3月12日,英国正式申请加入由中国发起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随后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多个国家也纷纷加入。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在《回声报》上表示,希望能把当代中国的建设经验引入世界,进行国际合作。2015年,欧盟举办了首届中国—欧盟文化艺术节,2016年,比利时6所孔子学院主办和协办了面向比利时和欧盟机构的54场大型活动,以学术讲座、研讨会和“中国日”等贴近欧洲民众的多样形式,促进中欧交流。可以说,随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逐步得到认可,中欧不论是政治领域还是文化领域都在彼此加深理解。

  深入阶段 随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欧洲广泛而深入的传播,欧洲社会各界对书中提到的理念、方案、设想,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所展现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给予高度评价,越来越多的欧洲学者开始专门研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所承载的治国理政思想内涵。2017年2月,中国驻欧盟使团“欧盟之窗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计划每年选派200名欧洲青年来中国学习交流,期望通过青年人切身实地的学习亲身感知走入新时代的中国。2017年10月,英国主流媒体《每日电讯报》在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报道中,将中共“十九大”和“一带一路”倡议等事件和理念作为热点,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形式进行了直观化、具体化报道。2018年7月6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中、英文版电子书在亚马逊、Overdrive、易阅通、掌阅四家数字交易平台上线,使得更多的欧洲普通民众准确地接触到来自中国的时代讯息。

  在欧洲传播呈现的特征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欧洲的传播是渐进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从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等维度进行总结,并为下一步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元首外交增进多元传播主体的话语共识 元首外交在对外传播中持续发挥引领作用,习近平主席对欧洲多国进行国事访问,出席国际活动,在国际场合有效传递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中国理念、中国故事、中国方案,使得这些理念、故事、方案成为欧洲各国政要、国际组织、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从业者等多元传播主体讨论的热点话题。如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认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欧洲已经引起强烈反响,该书能够帮助他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又如,德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托马斯·海贝勒教授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表现出的治国理政思想内涵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再如,《中国日报》欧洲版资深外籍记者安德鲁·穆迪,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尼尔·康纳,法国《回声报》前副主编、专栏作家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都撰写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相关的专题报道评论。这些不同身份、职业的欧洲人都从自身的角度集中关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一中国热点,对于中国其他方方面面的认知将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

  多媒介渠道丰富传播内容扩大传播范围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欧洲的传播呈现出官方、学术和民间渠道齐头并进,线上与线下融合的传播新态势。其一是官方主流媒体报道。习近平主席在对欧洲进行国事访问前夕,都会通过该国的官方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介绍中国倡导的理念和方案。例如,葡萄牙《新闻日报》、西班牙《阿贝赛报》、芬兰《赫尔辛基时报》、波兰《共和国报》、捷克《权利报》、俄罗斯《俄罗斯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法国《费加罗报》等欧洲官方主流媒体均发表过习近平主席的署名文章,这些文章成为欧洲民众了解当代中国的权威渠道。其二是中欧学术交流,主要是通过学术会议、论坛、期刊等形式解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相关内容。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全球化理论先驱马丁·阿尔布劳教授的著作《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角色》就是西方学者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列理论研究成果。其三是民间交流频繁。中欧通过留学生、旅游等方式增进相互理解与互信,夯实了中国理念与中国方案在欧洲传播的社会基础。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广泛交互传播,欧洲民众利用各种社交平台更为方便、快捷地关注中国。

  精准传播增进了对中国理念的认同 2014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以中、英、法、俄、阿、西、葡、德、日等9个语种、10个版本发行。2017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则扩大至21个语种、24个版本发行,两本书均在欧洲国家引起热烈反响。从2015年英国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始,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表示赞同和支持“一带一路”倡议、认同中国发展理念。在学术交流方面,越来越多的欧洲学者着手研究和阐释中国的治国理政思想,例如比利时学者古斯塔夫·格拉茨所著的《相互依存世界里的“中国梦”》、英国学者威廉·A. 卡拉汉的《中国梦:未来的二十种愿景》等书。

  在欧洲传播的经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欧洲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我们应当注意到,由于中欧之间的地域、政治、思想、文化存在差异,难免会出现传播过程中过度解读、歪曲化传播等问题,诸如将“一带一路”倡议直接解读为“马歇尔计划”,这样的传播认知不绝于耳。面对政治话语国际传播中出现的种种质疑和歪曲解读,我们应该从正面消解问题入手,在对外传播效果的路径选择和传播理念上进行深入思考,为传播实践提供强大的知识和理论支撑。

  从内容上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不是传统意义上欧洲人熟悉的中国故事、中国经验。这就要求我们把准传播内容的特殊性,在内容的传播特质上想办法降低传播中可能引发的不良社会反映,确保内容符合传播对象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水平。考虑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传播中国政治理念、政治价值、政治主张的专著,我们需要将书中所表达的政治话语进行话语维度转换,可以在传播时将政治话语转换为文学话语或者历史话语,甚至可以进行相应的艺术话语转换,目的是为了贴近欧洲人的知识和信息接受习惯,方便欧洲人能够依据最为简洁的方式理解我们传播的相关内容的意涵。同时,在尊重欧洲人理解世界方式的价值诉求中,尽可能弱化意识形态引发冲突的可能性。

  从形式上看,我们需要创新传播形式,采取欧洲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有效传播。从现实情况看,目前欧洲多国线上、线下的传播技术相对其他地区较为发达,且还有发达的影视文化传播体系。为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传播技术进行线上、线下的全面技术包装,从宏观到微观、抽象到具体,全媒体视角呈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各方面内容。例如,我们可以创制标志性符号展示书中反映的中国故事、中国方案、中国理念,利用标志性符号传播新时代的中国信息;我们可以借助电影、歌曲、诗词等传统的传播形式,将中国故事、中国方案、中国声音编辑成欧洲人喜欢的文化消费产品,通过文化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商业流程,进行生动、经济的广泛传播;同时,我们可以利用全媒体传播要素,在各个现代化传播平台制造与中国有关的积极话题,并在政府、媒体、文化、商贸、国际等层面进行广泛的线上和线下讨论,通过积极评论倡导和焦点话题辩论等方式,传播中国理念、回应对中国的质疑,在激烈互动中传播中国“好声音”,增进彼此间的理解。

  通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欧洲的传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国际情势的变化、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动逐渐频繁、加深,中国嵌入国际经济、政治体系越深,越需要中国声音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中国对外传播中的具体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审慎思考和问题解决,总结实践经验、提高中国声音对外传播的“亮度”“宽度”。要秉持精准传播理念,将宏大叙事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具体化为传播客体耳熟能详的内容,实现深度传播。从而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效的现实支撑。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