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文:确立新时代中国哲学的精神
2018年12月27日 08: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27日第1605期 作者:李俊文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表达,是正在思维着的时代精神。新时代中国哲学理应继承、具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新时代中国哲学应明确自己所担负的时代使命,深刻地反思社会现实,以思想的深邃和理论的凝练来回答时代的根本性问题。如此,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支撑和力量,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意味着,当代中国哲学需要在破解重大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中不断确立新的哲学精神。新时代中国哲学的精神究竟是什么?这不仅与对哲学本质、特点和作用的理解有关,也需要对中国哲学的产生、发展、变化进行深刻理解。

  融合中西哲学的精髓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例如,天人合一、古今变通、知行关系、形神关系、名实之辩等。然而,我们直到近代都没有建立独立的哲学学科,所谓“道学”“玄学”“理学”等反映哲学思想的论著大多收藏于“经学”和“史学”之中。1912年,北京大学建立“哲学门”,标志着具有独立学科意义上的哲学建立。这时建立的哲学包括中国既有的哲学思想,也有西方哲学的话语、概念、方法等。

  经历百年来的发展,我国哲学已经形成了包容兼蓄的特质。因而在讨论中西哲学差异时,不能把这两种哲学加以简单的比附和对立。如果片面强调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将会导致中国哲学丧失其本应具有的普遍性和超越性;而如果过分强调西方哲学的主导性,则会忽视中国哲学最有价值的特色和贡献。只有认真学习、准确把握中西哲学的精髓,并加以会通融合,才能真正推进我国哲学事业的发展。

  哲学应直面社会现实

  从我国哲学的百年历史来看,哲学对人的思维、文化,乃至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用它来指导具体的社会实践。这不仅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道路,而且还使之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武器。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不仅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而且还结合中国的历史、现实以及中国古典学术著作中的哲学思维,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和显著的特色。《实践论》与中国实学的崇实黜虚、经世致用有很大的契合之处,而《矛盾论》则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易经》“通变”“有为”的思想。

  40年前,又是哲学最先站出来,在全国开展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解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可见,中国哲学不仅是站得住的,而且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当然,这并不是否认当下哲学存在的问题。中国哲学的问题症结不在于语言表达,而是缺少一种真正的哲学精神。哲学不应脱离现实、人民大众以及时代,因而我们应正确理解哲学这一学科的性质,并反思现行的哲学教育和研究体制。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本质的区别在于,它是一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哲学以人类一切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为基础,把对人类实践活动的总体的反思当作自己的职责。因此,哲学应直面社会现实,而非退回到学术的象牙塔里。当前,在哲学的一些教育和研究中,我们仍然遵循哲学史和哲学专题经纬交织的路线,注重文本研究、概念分析、语句诠释和意义钩沉,把哲学研究的成果交给哲学史来判定。把理性分析与历史和现实割裂开来,哲学家不是现实生活的参与者和实践者,而是所谓历史的仲裁者和诠释者。如果哲学表现出明显的与社会现实相背离的倾向,那它就可能被社会边缘化。

  新时代中国哲学应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

  由此,我们可以体悟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所提出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换句话说,要使哲学社会科学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新时代的创造性,就要在思想创造、学科建设、学术体系等各方面有所继承、有所突破、有所创造。这里的关键是要思想解放,确立新时代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表达,是正在思维着的时代精神。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精神的本质就是在自身之内争取获得摆脱自然的非依赖性,是对外在性、异己性的克服和扬弃;而且,精神或精神自由的实现需要在普鲁士这样一个合乎道德并由法律管辖的国家中实现。马克思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这种自相矛盾的地方,即强调精神是对自由的追求,却又把这种希望寄托于某个特定的国家制度。

  作为一个旨在争取人类解放的哲学家,马克思以完全不同于黑格尔的方式处理了国家、民族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强调精神的本质在于现实的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这样,人就不是精神借以实现自身的工具,而是反过来,精神是人获得的自我意识和觉醒。马克思对黑格尔精神概念的这一颠倒,不仅显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狭隘民族性的批判,而且彰显出对民族精神与世界精神关系、某一共同体与全人类关系的辩证认识,突出了精神的伟大只有在人类的解放事业中才能实现的这一崇高思想。

  马克思的这一分析,对于确立新时代中国哲学的精神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我们在这方面既要考虑继承性、民族性的中国特色,同时也要注意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结合的问题;既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的创造发展,也要兼顾哲学学科的系统性、专业性的特点。从中华传统文化而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我们民族历经劫难而传承不辍的重要因素,映照出中华民族不断开拓发展、永不停息的最强音。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新时代中国哲学应当具备的内在精神。自强不息,是说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屈服于外在压力,也不自满自足,而是始终不忘初心、奋斗不止,向着臻于至善的目标不断前行。厚德载物,是说中华民族历来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善于吸收各种外来文化的优势,以此来丰富本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正是因为具有了这种精神,才使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而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使中华文化能够传承千年而不断。

  哲学应明确所担负的时代使命

  新时代中国哲学理应继承、具备这样的精神。新时代中国哲学应明确自己所担负的时代使命,深刻地反思社会现实,以思想的深邃和理论的凝练来回答时代的根本性问题。如此,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支撑和力量,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指明方向。与此同时,还应当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作出贡献,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作出贡献。对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一切理论和学术成果,我们要加以分析鉴别、比较对照。对有利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加以借鉴、吸收,并使其适应中国的土壤,成为中国哲学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会不断产生、涌现新的问题,仅仅依靠以前的经验、方法,是不足以彻底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这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问题为导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挖掘新材料、新内容,提出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提炼出有学理见解的新理论、新学说,努力推动哲学的创新和发展。在注重国家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研究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哲学学科体系自身的建设,不断探索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如此,新时代中国哲学的精神才能得以实现。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建国以来西方哲学中国化的重要问题及其影响”(12&ZD12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哲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