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跃辉:伊格尔顿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印证
2018年06月28日 08: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28日第1481期 作者:庞跃辉

  引发理论产生的根基是社会生活的客观实际,促进理论发展的前提仍是社会生活的客观实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对随意的抽象和空洞的说教,正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显著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的关键所在。英国学者伊格尔顿以客观的历史事实和现实事实为论据,增强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说服力,用客观实证的力量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对资本积累本质的印证

  资本主义社会要素的“解放”过程,既是生产力加速发展的过程,也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驱动下资本积累扩张的掠夺过程。资产阶级在国外进行疯狂掠夺的同时,还通过有利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资本主义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欺诈,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资本积累扩张的历史表明,资产阶级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一方面,伊格尔顿考察了维多利亚时代末期的资本主义列强如何在印度、中国、巴西、韩国、俄罗斯以及非洲一些国家的掠夺事实,论证了资本积累扩张的残暴性;另一方面,通过对20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研究,论证了现代资产阶级资本积累的严重不平等,明确指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就是奴隶制、大屠杀、暴力和剥削的产物”。伊格尔顿在深刻揭露资本主义资本积累扩张所造成的巨大灾难的基础上,论证了资产阶级发展史无疑是一部肮脏的掠夺欺诈史,从而进一步印证了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对人的主体自由思想的印证

  人类探索和改造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体现了人的主体自由,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适应自然环境的本能活动的标志。马克思指出,人们从事任何一种实践活动都有类似的能动性发挥过程。伊格尔顿发挥了这个思想,不仅认为“人以高度社会化的状态生存”,而且以人与动物在身体感官方面的差别、适应环境能力方面的差别、交往需求方面的差别等事实,论证了马克思对人类能动性深刻认识的正确性。伊格尔顿认为,动物没有能动意识,不能从事复杂劳动或者进行复杂的沟通,它们所能做的只是不停地重复自己之前的行为,而它们的生活是由自然周期所决定的,进而指出“动物的意识里并没有马克思所谓的‘自由’的概念”。可见,伊格尔顿不仅认为人类活动与动物活动有着极大区别,而且把实践观有机融入人类能动性的认识之中,进一步体现了他对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自由重要思想的把握。

  对雇佣劳动剥削本质的印证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手段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作为资本增殖的工人的“活的劳动”,遭受资本家剥削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必然结果。伊格尔顿通过考查,论证了佃户、劳力出卖者以及小业主等在传统生产模式中所处的经济社会地位不同所遭受剥削的充分事实,以及中下层白领、知识科技劳动者、服务业劳动者等在现代生产模式中所处的经济社会地位不同所遭受剥削的充分事实。他进而指出:“高级资本主义能孕育出无阶级的幻觉,其实一点也不意外。这不仅仅是正面表象(资本主义将其真实的不平等掩藏在它的背后),它更具有野兽的本性。”伊格尔顿以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管理方式变化为切入点,深刻指出了现代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尽管形式上有所翻新变化,然而其资产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的实质并未根本改变,充分证明雇佣劳动的剥削实质。

  对社会变革形式和途径思想的印证

  从马克思关于社会革命的重要思想可以看出,马克思不仅高度重视社会革命对摧毁阻碍社会发展的旧制度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而且高度重视社会革命对充分利用人类文明成果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伊格尔顿以事实为依据,论证了马克思社会革命重要思想的可靠根基。伊格尔顿不仅以欧洲17世纪新兴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事实,论证了“我们生活其中的当代英国本身就是一个长期革命的产物”,而且以世界许多国家、民族所进行的反对殖民统治而争取独立的革命充分事实,明确指出“时下,无疑多数西方人声称自己的立场是反对革命的。这其实意味着他们反对某些形式的革命,却偏爱另一些形式的革命”。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些人大都会无条件赞成18世纪末推翻英国统治的美国独立战争,赞成爱尔兰、印度、肯尼亚、马来西亚这种殖民地的独立”。伊格尔顿揭穿了某些人对待社会革命的不公正态度或反对社会革命的伪装,既具有深邃的历史眼光,又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特征,这表明他对社会革命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高度,对于人们深刻把握马克思社会革命重要思想的科学要义具有一定的启迪。

  对伊格尔顿观点的反思

  当然,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伊格尔顿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其研究问题的视角毕竟会受到自身认知局限的影响,因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把握依然存在缺乏社会历史整体性高度的局限。如伊格尔顿关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六个历史阶段的划分”的观点、“阶级斗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争夺剩余价值的斗争”的观点等,我们并不完全认同。但是他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寻求解决人类社会中不断产生的问题的思路依然具有一定的意义,正如他所言,“人类不断异化,社会生活愈发‘商品化’,我们的文化鼓吹贪婪、攻击性、不加思考的享乐主义和日益严重的虚无主义,我们正逐渐失去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要对上述问题进行富有成果的讨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积淀”。毫无疑问,人们之所以要主动积淀马克思主义传统,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为人们深入分析和有效解决人类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不断洞察和积极消解人类社会问题的最为有力的思想武器。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