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义:当代视野中的《资本论》哲学
2018年02月22日 08: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22日第1396期 作者:丰子义

  近年来,《资本论》哲学的研究在国内持续升温,成为学界研究的一大热点。这种状况的出现,有其产生的必然。就现实来看,它是时代发展及其主要问题提出的必然要求。虽然《资本论》问世距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但其时代性质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时代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存在的基本矛盾、主要问题也未发生根本改变,因而要认识和把握时代及其问题,客观上要求《资本论》“出场”。尤其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由此引起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深刻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严重危机,再次证明了《资本论》的巨大解释力和理论穿透力。客观地讲,改革开放以来许多重大哲学问题的研究和讨论,都要借助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解和把握;反过来,要推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尤其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丝毫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度介入,这就要求重新审视《资本论》及其哲学。可以说,《资本论》哲学研究的勃兴正是适应理论和现实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资本论》哲学的研究。其意义和价值是从多方面彰显出来的。

  首先,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离不开《资本论》。过去学界有一种说法,认为不懂得《资本论》,就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看法反映了一定事实。因为没有对《资本论》的深入了解,确实很难透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本论》的分析研究过程,同时也是对唯物史观的一种深化和发展。

  一是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概念,虽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本中提出来了,但真正科学制定和具体规定是在《资本论》中完成的。如生产力、生产关系、分工、交往、生产方式、劳动方式、经济社会形态、社会经济结构等概念,不再像以前那样主要限于一般性的说明与理解,而是将其置入经济过程的分析之中,有了具体的内涵和规定,其精确化、科学化的程度大为提高。像生产力范畴,在《资本论》中就有着系统的分析:生产力的本质与构成要素、生产力量的规定与质的规定、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客体生产力与主体生产力、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现实生产力与潜在生产力、直接生产力与间接生产力等,都被纳入生产力系统之中,生产力概念由此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和精确化的特点。范畴与术语上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思想的成熟程度。

  二是就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也只是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而详细的阐发则是在《资本论》及其手稿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进行的,有些新的基本理论也是在《资本论》及其手稿阐发的。如关于生产一般与特殊、生产力的内在矛盾、生产关系各环节之间的联系、生产的技术组织方式与社会组织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和艺术生产之间的关系、资本的发展同法律、法权演变的内在关联等原理,或是在以前没有提出过,或是以前论述较为薄弱,现在通过解剖分析,使其得到了具体、深入的阐发。像我们常常提到的社会发展三形态论、亚细亚生产方式论、社会有机体论、共同体理论、现代社会发展理论、人的发展理论、社会时空理论、拜物教理论、物化理论等,都是在这些文本中提出并加以阐发的。在《资本论》中,这些原理不再是抽象的哲学原则,而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出来的实际道理。当然,随着研究的深入,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原有的基本理论,丰富和深化原有的基本理论。

  三是《资本论》在研究历史中所体现的方法论是对唯物史观的一大创新。除通常提到的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三者同一”的方法之外,特别富有新意的是提出了考察历史的“从后思索”法、“人体解剖”法、“普照的光”法等。这些方法不仅对于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而且对于研究整个人类社会历史都是非常重要的。总的说来,《资本论》的研究确实是对唯物史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实质性的推进和发展。

  其次,当代许多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直接涉及《资本论》。近年来,学界谈论很多的话题如现代性问题、全球化问题、生态问题、市场经济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社会发展问题、金融危机问题以及空间问题、新帝国主义问题等,都直接关涉资本和资本逻辑,以致“资本逻辑”成为一个热门词,《资本论》也由此受到了格外的关注和重视。在这些问题上,尽管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但最后总是离不开对资本逻辑的辩证把握。所以,要对这些问题作出深刻的解答,不能没有《资本论》的出场。不仅如此,要对当代社会发展许多重大问题作出深入的分析和回应,还必须面对现实,自觉关注当代资本的新变化及其社会影响等,推进资本问题的研究。

  从全球范围来看,资本逻辑仍然主导着全球化。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资本的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就是从商品资本到产业资本再到金融资本以至发展到今天的虚拟资本,但资本的性质和发展逻辑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随着资本的全球布展,其自身矛盾与危机不断转嫁给后发展国家和地区,资本过剩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修复”,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固有矛盾得到部分缓解,但又制造出新的矛盾与问题。因此,当今的资本批判仍然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对资本给以深刻的审视和分析。在加强资本批判的同时,对于资本创造文明的作用也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不仅对资本的本性及其所带来的异化现象以深刻的揭露,而且从历史的角度对资本创造文明的作用也给予其肯定。在今天,我们要加快经济发展,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应当对资本予以合理的看待,既要肯定资本、发展资本,又要引导资本、驾驭资本;既要发挥资本的正能量,又要限制资本的负作用。让资本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也是我们对待资本的基本态度。

  再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国外马克思主义以及国外思潮的“对话”交流,也离不开《资本论》。这些年,对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对话主题多样,研究路径宽广,但很多话题都程度不同地涉及《资本论》。因为国外马克思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等,尽管观点不同,但大多是批判理论,因而都要牵涉到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资本批判理论等。不管对马克思的观点是赞同还是反对,最后都绕不过马克思,绕不开《资本论》。所以,不了解《资本论》,很难深入地展开“对话”,也很难扎实地推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当前要围绕资本的最新形态以及资本主义当代形式问题,开展与国外马克思主义、国外思潮的深度对话,以资本批判引导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建构。当代资本主义呈现出复杂而多样的表现形式。不少西方思想家抓住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侧面,分别将其归结为“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消费社会”、“景观社会”等,但其主要理论局限在于没有紧扣21世纪的资本逻辑,没有抓住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及其表现形式。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无论如何发展变化,最终没有离开《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规律。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新发展,说到底还是源于其生产方式的不断革新。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媒介技术的兴起与普及、从福特制向后福特制的生产机制转型、资本的弹性生产与灵活积累、金融资本的全球扩张等生产方式具体形态的最新变化,都在推动资本主义社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因素的作用归根到底还是受资本逻辑的支配,或者说,是由资本逻辑驱动的。马克思当年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时运用的方法,对于今天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还是非常有用的。针对资本主义的长期存在及其形态的不断变化,应当发掘基本理论与国外马克思主义、国外思潮的对接点与激活点,辨明二者的争论点和差异点,进一步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总的说来,加强《资本论》哲学的研究,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重大的。当前,围绕《资本论》,有四个方面的研究值得深入推进:《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文本研究;《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资本论》哲学与当代社会现实问题;《资本论》哲学研究的国际视野与前沿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可以有助于扩展我们的研究视野,深化《资本论》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责任编辑:梁瑞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