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卓红:破除西方中心主义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2017年12月28日 08: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28日第1362期 作者:刘卓红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之后在不少场合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言,思考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成就、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以及中国道路的发展经验,将为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等提出更多中国方案,贡献更多中国智慧。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开展对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不仅要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而且要跳出并破除“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坚持具体分析,做到有吸收有批判。可以说,在世界交往越来越紧密的基础上,“交往互动”成为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关键词。

  提供交融和互动的世界维度

  “世界历史”的出现,成为马克思主义世界性的时代根据。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世界历史形成的时代,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世界性的。从理论来源看,马克思恩格斯既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又批判吸收了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人类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自诞生之时起,马克思主义就代表着无产阶级,是反映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理论。而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越来越多的民族与国家被纳入世界交往之中。当无产阶级成为世界性存在的时候,无产阶级斗争也具备了世界性。

  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关于全人类解放的理论和学说,以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批判作为出发点,回答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问题,引领历史如何发展以及发展趋势的问题,探索人的解放的现实路径。因而,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和行动指南。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看,只有在与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才能真正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不同路径回归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世界性没有止步,而是在与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始终存在并不断发展。

  今天,经济全球化正处于深度调整期与转型期,正在寻求新的方向与新的动力,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意义获得了更大的展现空间。作为世界性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可以提供交融和互动的世界维度。而更大范围的交往互动,将使马克思主义变得更加活跃、更具生命力和活力,同时,也将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其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交往更具现实性和可能性。

  “他山之石”的借鉴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批判的一种理论,是在对资本逻辑展开批判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无论它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还是对革命道路的探索等方面,在一定意义上对思考社会现实、加紧建构中国话语体系、为国家改革发展及全球发展提供思想支撑,有着借鉴价值。

  大众文化批判、消费文化批判、工具理性批判、技术理性批判等,在“总体革命”下开展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其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对文化的批判,深刻揭示出资本逻辑所导致的文化商品化、媚俗化、娱乐化等现实问题,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异化和各种危机体现出强烈的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先发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为各国如何走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思考。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现代化国家也都遭遇到了西方先发国家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技术异化、环境污染等。各流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解决所处时代的现实社会问题中,不断丰富其理论,这些更具现实性的主张,符合我们展开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此外,我国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服务,既要利用资本又要控制资本,开展对资本的批判同样是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向世界展示中国理论

  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成就不断受到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日趋明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上创立并正在成长中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将势必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贡献。

  在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交往中,我们不能单纯采用“拿来”的方式,单边接受西方的文明成果,而应当以积极互动、共赢共建的姿态,向世界展现中国道路、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和中国理论的世界意义。

  特色鲜明的中国道路,不仅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问题,而且更为世界各国各民族提供了如何立足本土,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考本国问题、寻找可行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有效的中国方案。同时,交出了一份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成功经验的满意答卷,从而证实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正确结论。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今天中国人民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现实诉求,践行了马克思提出的实现“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人类价值主题,同时为维护和尊重人类的共同利益、实现携手共同发展、共享人类文明成果,提供了真实的中国价值。

  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统一的中国精神,是经历发展实践洗礼、已积蕴于人民心中且能够凝心聚力的中国力量。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做到推动本国本民族事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中国实现“强起来”伟大历史使命的指导思想。它科学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实践理论,以强调普遍联系、科学统筹、包容性发展的辩证思维等,从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理论新形态。中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依旧充满活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梁瑞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