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庆祥: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2017年10月26日 08: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0月26日第1317期 作者:韩庆祥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进入新时代即新的历史方位的历史根据、基本内涵、主要矛盾、重大意义作了阐述,其核心目标,就是在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实现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真正实现强起来。中国必须站在发展起来以后实现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历史方位上,全面准确深入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在十九大报告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中,是一个具有基础性、深远性、决定性意义的重大论断,这是理解整个十九大报告的一把钥匙。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进入新时代即新的历史方位的历史根据、基本内涵、主要矛盾、重大意义作了阐述,其核心目标,就是在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实现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真正实现强起来。中国必须站在发展起来以后实现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历史方位上,全面准确深入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关于大国成为强国的理论。我们要基于这一理论,来理解和把握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方略。

  新的历史方位的历史根据:“三个意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用“经过长期努力”和“三个意味”,来揭示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的历史根据。这在历史时间上讲的是“过去时”。“经过长期努力”是进入新时代或新的历史方位的“因”,“三个意味”是“果”,同时也是进入新时代或新的历史方位的历史根据。

  “经过长期努力”,根据十九大报告所讲的内容,既包括“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更包括十八大以来这五年在“十个方面”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都是在体制机制等根本层面进行的,具有治本的意义;都是在“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些“难题”和“大事”上进行的,具有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都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可载入史册的。

  这种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会产生历史性影响,这就是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三个意味”。这三个“意味着”都是解决好了“欠发展”时期所存在的根本问题,从而为“我国发展起来以后”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提供了立论依据。第一个“意味着”,讲的是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总体上解决了“富起来”的问题,正在迎来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富起来”为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提供了雄厚的历史基础和根据;第二个“意味着”,讲的是我们解决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具有强大生命力并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问题,从而使21世纪中国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世界影响,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焕发强大生机活力”提供了历史基础和根据;第三个“意味着”,讲的是我们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问题,即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逐步引领世界奠定了历史基础。

  新的历史方位的基本内涵:“五个时代”

  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究竟要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是“现在时”,更是“将来时”,需要通过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才能实现。所以,十九大报告在揭示新时代或新的历史方位的基本内涵时,用的都是“将来时”。十九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力求从“五个方面”来开辟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从根本上是致力于解决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由大国成为强国的根本问题。马克思指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这讲的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开辟好一个新时代,主要是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后半程”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盛起来的问题,即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需要进一步致力于拓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其越走越宽广;进一步致力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理论中的中国”,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理论;进一步致力于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掌握制度性话语权;进一步致力于培育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解决中国问题和人类问题贡献中华新文明。总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走好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后半程”:“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这讲的是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方面开辟好一个新时代,主要是解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问题。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这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大国成为强国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意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地完成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真正把中国建设成富强中国、民主中国、和谐中国、文明中国、美丽中国。具体来讲,就是要积极推进我国发展的“整体转型升级”:在奋斗目标上,实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生产力上,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走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在生产关系上,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向更加注重“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国家权力运作方式上,由“国家主导”走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更加注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意识形态上,由注重打破“思想僵化”走向也注重解决“思想分化”;在社会发展水平上,由注重重点突破的非均衡发展走向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发展;在对外开放和国际战略上,由“回应挑战”走向更加“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这讲的是要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开辟好一个新时代,主要是解决“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这里尤其要牢固树立并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并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进而在实践上积极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这是全体中华儿女齐心协力、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这讲的是要在“实现中国梦”方面开辟好一个新时代,主要是解决“民族复兴”,即“强起来”的问题。毛泽东时代的历史使命和所有努力,就是结束近代中国任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其历史使命就是力求使中国成为大国,使中国人民“富起来”。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自从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自从我国从总体上解决了“富起来”问题以后,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式步入了“发展起来”时期。所以,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九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将开辟一个新时代,这是一个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成为强国的时代。其历史使命,就是在富裕起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中国“强大起来”。实现民族复兴,是自鸦片战争170多年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的永恒主题,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奋力实现的伟大历史使命。

  这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讲的是要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方面开辟好一个新时代,主要是解决“中国在世界的地位”问题。这里牢固树立并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至关重要。

  总体来说,以上五个方面分别讲的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盛起来、现代化国家强大起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起来、中国在世界强盛起来。贯穿以上五个方面的核心,就是要真正解决好我国发展起来后且由大国迈向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强起来”所需要达到的各种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美籍华裔学者熊玠强调说:“如何解决发展起来以后带来的新问题?这一‘邓公之问’的答卷,如今交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手里。”

  确实,发展起来以后遇到的问题比欠发展时期更多、更大、更复杂、更严峻。因此,我们必须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我们的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必须具有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我们每个人都要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新的历史方位的主要矛盾:“需要和发展的矛盾”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月19日上午,习近平同志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要深刻学习领会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特别强调要深刻学习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是因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唯物史观的本质就是分析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哲学方法论。唯物史观是从研究人类历史中最根本最普遍的活动,即人的需要和生产供给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矛盾运动和历史发展而产生的,它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从需要和供给的关系入手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状况的总体方法论。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就是在揭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要和供给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矛盾运动过程中发现的。社会主要矛盾,从本质上讲的就是需要和供给之间的矛盾关系。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里“和”之前讲的是“需要方”,“和”之后讲的是“供给方”。

  实际上,整个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从根本上都与需要和供给及其关系有关,需要和供给及其关系状况从根本上体现着整个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状况。从宏观来看,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人民的需要与供给之间的关系。从中观来看,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单位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服务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从微观来看,一切个人的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或满足他人、社会、国家的需要。由此,要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和根本状况,一要看人民的总体需要状况;二要看整个社会的供给状况;三要看整个社会供给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把这三个状况搞清楚,整个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状况也就搞清楚了。

  这样来看社会主要矛盾,就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讲的是需要方,“落后的社会生产”讲的是供给方。人民的需要状况从“需要方面”反映整个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状况,落后的社会生产从“供给方面”体现着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状况,这种“需要和供给之间的关系状况”也反映着整个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状况。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性,从需要、供给、需要与供给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呈现出来。人们的需要和供给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还可从“主要矛盾—根本问题—根本任务—工作重点”的逻辑中体现出来:在“主要矛盾”中蕴含着“根本问题”;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完成“根本任务”,也就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由此,要抓住工作重点,就要围绕根本任务来进行;要确定根本任务,就要捕捉根本问题;要捕捉根本问题,就要找到主要矛盾。正因如此,1978年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任务都是为了集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都是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服务的。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

  搞清楚十八大以来我国整个时代发展状况、社会发展状况,是我们作出正确决策的基础和前提。而要对整个时代状况、社会发展状况作出正确研判,最根本的方法论,就是要站在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且由大国成为强国这一历史方位(亦即“新时代”)中,从人民的需要状况、供给状况、需要和供给之间关系的状况入手。十八大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人民的衣食住行或吃穿住行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人均收入得到了很大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今,人民群众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要拓展了,人民的需求在质量上也升级了。这集中体现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今天,“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然而,“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正是基于这种研判,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从总体上反映当今我国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发展水平,反映着我国发展全局的状况。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状况及其特点,找到我国在发展上所存在的根本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由此,我们要把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发展的整体转型升级,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才能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才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整个世界呈现出三大矛盾、三大难题,即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治理赤字。西方文明因具有三大基因缺陷,难以破解这三大矛盾、三大难题。第一大缺陷是西方中心论所蕴含的对抗基因;第二大缺陷是自由主义所蕴含的利己基因;第三大缺陷是资本主导的逻辑所蕴含的扩张基因。怎样破解世界这三大矛盾和难题?如何寻求世界发展的再生之路?习近平站在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且由大国成为强国这一历史方位和历史起点上,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第一强调世界多样,这是世界观;第二强调国家平等,这是国家观;第三强调文明互鉴,这是文明观;第四强调包容发展,这是发展观;第五强调互利普惠,这是利益观。显然,这一思想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把人类社会历史往前推进了,也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大大向前推进了。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彰显的是社会主义思想,它使社会主义旗帜在当今世界高高举起、高高飘扬;也使西方一些思想家开始反思西方文化的一些弊端,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要站在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共产党人要肩负并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会日趋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整个世界会显得更加坚强有力,更加拥有国际话语权!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

责任编辑:梁瑞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