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康林:五大发展理念领航中国新发展
2017年08月31日 07: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8月31日第1282期 作者:周康林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特点、新问题、新矛盾,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行稳致远的顶层设计。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来谋发展,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因时而谋、顺势而为,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我国长期的发展提供了新指南。全面深刻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和现实价值,不仅需要准确理解基本内涵,更需要深刻领会蕴含的三大深层逻辑。

  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与之前的发展理念不同,“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符合我国所处的新的发展阶段特征和面对的新发展任务,既具有鲜明的历史继承性又具有现实性。“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前列,一些西方国家基于“酸葡萄心理”大肆渲染“中国责任论”,在这些西方舆论的影响下,一些人也认为当今的中国已经跨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超越这个初级阶段来制定发展规划。对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毫无疑问,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五大发展理念”正是基于对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定性判断和正确战略判断而提炼出来的,它依然聚焦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必须看到,虽然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没有改变,但中国基本国情的世界历史坐标已经随着“中国崛起”发生了深刻变化,今日的中国正一步一个脚印朝着世界舞台的中央迈进;中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在具体表现形态上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很多旧矛盾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发生了改变,很多新矛盾在人们扩大化的社会交往中不断涌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期,我们更加需要以发展思维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把它片面化、教条化、机械化、庸俗化。随着中国发展的“体量”与“质量”双重提升,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形式由“增量扩能”向“做优增量”转变,因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可见,坚持和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我国经济建设开始从注重数量型逐步转移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

  始终坚持“以问题为中心”不回避

  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五大发展理念”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理念,聚焦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建设短板,为“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着力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五大发展理念”是立足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难题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以问题为中心”的“问题”是宏观问题,是制约中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五大发展理念”中的每一个方面,既表达和勾画了中国发展的理想蓝图,又反映了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抢占的战略制高点,直面当代中国发展在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领域的短板问题。协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的基本遵循,回应的是当代中国存在区域、城乡、领域、结构等发展失衡问题。绿色是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旨在破解当代中国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不可持续的非绿色化问题。开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内外联动的必然要求,针对的是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利益固化等发展难题。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旨在破解当代中国发展的共享性不足的问题。

  我们需要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向更高层次跃升,旧的矛盾和问题在新的动力推动下退出历史舞台,过去一些边缘性问题也会发展成现实的突出问题。坚持“以问题为中心”不回避,既要关注发展产生的新问题,也要着力解决未发展和限制发展的老问题;既要研究如何拓展“长板”的问题,又要研究如何补齐“短板”的问题;既要研究世界发展难题及其中国形态,更要研究中国发展面临的特殊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全球视野与中国实践的辩证统一,彰显了“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相统一的中国智慧。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错位

  发展为了谁?依靠谁?这是发展理念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共享发展诠释了中国新发展的本质特征,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共享是贯穿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全过程的灵魂,是“五大发展理念”的“画龙点睛之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根本宗旨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生动体现,再现了“现实的多数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利益主体,纠正既往实践中曾经出现“见物不见人”或“只见少数人,不见多数人”的偏差,重新确立“现实的多数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当代中国追求的新发展具有鲜明的整体性,所以,发展的“根本立场”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还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要充分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作用予以发挥,从经济发展领域向其他领域推进“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确立,进而确保“五大发展理念”始终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方向前进。

  只有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更大程度地释放经济健康发展的正向外溢功能(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加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更加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等),规避经济畸形发展的负向溢出效应(如两极分化等),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机遇,使“现实的多数人”通过诚实劳动实现人生出彩,在共建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当代中国新发展观之所以“能搞对”,既得益于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更加明确,更得益于对“以人民为中心”立场的坚持。

  “五大发展理念”蕴含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以问题为中心”不回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错位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新发展观的三大深层逻辑。在理论上,应将发展的逻辑融入“三个中心”的理论延展中,不应只做形而上学的、概念化解读;在实践中,应用发展的价值串联起“三个中心”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不应孤立和割裂它们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总的来说,“五大发展理念”事关我国发展全局,我们应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坚定性,全面推进“五大发展理念”对我国发展全局的关键引领、战略指导作用和有力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