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昊青 郑祥福: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的特质
2017年04月27日 08: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4月27日第1195期 作者:冯昊青 郑祥福

  【核心提示】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是书斋里的抽象哲学,它回答的是中国现实的问题,反映着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新局面新境界,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成果充分彰显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品格。可以说,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时代产物,它不仅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充分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而且生动诠释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旨趣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

  明确的奋斗目标与宏伟蓝图

  人类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首要要义就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能动行为,而动物只能在本能驱使下盲目而被动地活动。马克思深刻而形象地指出:“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当然,以明确的目的与清晰的蓝图作为指引,不仅是人类实践活动区别并“高明”于动物本能行为的地方,而且关系着实践活动的成败。

  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历史总结,亦是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见与睿智解答,更是面向未来的实践规划与行动宣示。它根植于中国现实,源于实践探索,反映时代要求,回应人民的期盼与呼声,是我们党不懈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规律的思想结晶,对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告诫全党,要保持战略定力,按既定目标和既定战略布局,“撸起袖子加油干”,坚持不懈地干下去;另一方面,要求对现实实践保持清醒的认识,不断对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并深化认识,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继续丰富完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时代内涵。

  尊重规律、讲求法度的科学理性

  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旨趣的实践唯物主义认为,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不仅要根据现实条件谋定自己的实践方略,规划好行动蓝图,更要强调实践的规律性,即实践要想实现既定目标,既要尊重科学规律,更要遵循社会法度。因为实践是物质性的,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一旦违反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同样,实践也是社会性的,须依赖社会协作,凝聚社会共识与力量,因而必须遵循社会法度,否则不仅实现不了实践目标,还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从而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秉承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旨趣的实践唯物主义这一要义,生动诠释和彰显了尊重规律、讲求法度的科学理性。比如,“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一论述中,充满着尊重规律的科学理性,包含着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破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方法论,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治国理政的行动指南,具有丰富的思想和理论内涵。作为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行动指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满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与讲求法度的实践理性,是我们党对治国理政实践经验和教训的理性总结与理论升华,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它的丰富内涵与具体要求本身就是“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

  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主体精神

  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旨趣的实践唯物主义,不仅强调尊重规律、讲求法度的科学理性,更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所强调主观能动性的思想要旨,彰显着豪迈自信、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主体实践精神。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实践的精神与智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赓续优秀文化,薪火不灭、代代相传的光荣历史传统。正是秉持这种优秀传统,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艰难困苦时,从不怨天尤人,始终以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心态和勇于担当的敬业精神,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赢得了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的伟大胜利。可以说,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奋发有为、主动担当的精神,不仅体现了主观能动思想要旨在中华文明历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还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思想精髓。

  总之,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是书斋里的抽象哲学,它回答的是中国现实的问题,它立足中国现实、面对时代关切、展望历史与未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反映着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哲学基础研究” (16ZZD01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