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的人民性
2021年01月04日 09: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月4日第2082期 作者:肖丽红

  中国革命面临的重要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如何向不同群体解释革命目的和纲领,凝聚各方力量。不同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中国共产党又如何引导其对革命纲领的理解?立足人民的政治动员才能真正沟通党与人民,连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与工农群体的利益。中央苏区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动员内容与方式的人民性特点不仅有效传播了党的革命主张,推进了革命运动,且探索了农村基层政权新模式,巩固了革命成果。

  动员过程虑及工农群体特点。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的主要目的是引导人民认识战争、支援革命,巩固苏维埃政权。所以,政治动员要联系战争发展与工农生活实际、符合“民众口味”,正如毛泽东所说,动员方法之正确,是迅速完成动员计划的关键。

  首先,动员内容立足地方,关注群体差异。中国共产党创建伊始就鼓励政治动员要立足地方,毛泽东号召红军“到一个地方,要有适合那个地方的宣传口号和鼓动口号”。政治动员前要“搀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甚么,问他们要些甚么”,动员内容要联系工农生活实际,关注工农群体利益。为了了解群众所需,毛泽东呼吁展开农村调查,帮助工农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证明,关注工农需求的政治动员,往往能取得较好的动员效果。如福建才溪乡扩红宣传队发现雇农王雷发准备将自己的房子修好后去当红军,乡苏立即发动群众帮他修好房子,他当日就报名参加红军。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还关注群体差异。如针对苏区农民典型的“认命”思想,中国共产党通过标语口号、群众大会等方式让农民明白贫困之源乃国民党的剥削压迫;为了更好唤醒苏区农民反抗意识,中国共产党还调查当地农民最恨的土豪劣绅,以其劣行号召农民坚定反抗决心。针对工人群体,中国共产党通过工人学校、报刊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普及,为革命积蓄中坚力量。针对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注重激发其责任意识,号召其回乡传播马列主义、宣传革命道理、组织工农群众运动。立足地方,关注群体差异,让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契合工农群体利益,取得较好动员效果。

  其次,丰富动员方式,符合工农认知特点。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群众大会、标语口号、报刊、文艺演出、学校教育等丰富了动员方式。不同动员方式着眼点不一,互相配合扩大了政治动员的广度与深度。群众大会、文艺演出易于烘托气氛,激昂斗志。如1932年福建连城儿童团举行了一次游行大会,“群众散后极高兴,称之为古来未有的事,连旧头脑的人都称为新世界兴旺的征兆”。传单布告、标语口号、歌谣等动员方式亲民且便捷,易于润物细无声中传递党的政策与革命理想。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要求乡苏干部将党的政策口号编成革命歌谣,要求红军干部“每人每天至少写一条”标语,这使得苏区不仅遍布标语,且逐步形成由歌谣创作到动员的整套宣传机制。中国共产党还鼓励创办中央与地方党报、工厂小报、墙报,号召以工农熟悉的事为载体,通俗地向工农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传递党的方针与政策。1931年毛泽东指示苏区普遍创办《时事简报》时就指出,报道的内容要紧密联系群众生活,排版方式要符合工农认知特点,要“看上去明明朗朗,看完了爽爽快快”。苏区政府还创办不同层次的学校,明确规定“各种赤色学校不是单纯读书机关,要成为省苏维埃共产党的宣传者”,不仅提高工农知识水平,还要传递党的政策方针,积蓄革命力量。不同动员方式虑及不同群体认知特点,扩大政治动员的广度与深度,取得政治动员实效。

  最后,广设群团组织,探索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社会治理。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农协、总工会、妇女会等群团组织,将工农群众团结在苏维埃政权周围,不仅克服旧中国工农散漫无组织的状态,且激发苏区工农群众的主人公意识,探索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方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如群团组织辅助中国共产党展开有效的政治动员,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政治宣传的普及乡村,全是共产党和农民协会的功绩”。群团组织还能结合地方经验,给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治理建言献策。如邓子恢在闽西苏区工作期间,通过与农民协会的商讨,推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分田办法,这直接影响了毛泽东的土地革命思想。群团组织的设立,有效凝聚了革命力量,推进了苏维埃政权建设。

  动员巩固了工农革命政权。对“人民性”的坚守,不仅让中央苏区的政治动员契合工农利益与认知特点,且探索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建立起工农、革命与苏维埃政权之间的联系,巩固了工农革命政权,取得了明显的动员成效。

  第一,建立利益联系,增强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指出,政治动员的目的是让农民“渐渐知道本党是真为他们利益而奋斗的党”。面对新生的政党,许多农民因不了解、不信任而不敢追随其左右。所以,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多次强调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党的政治影响,建立党与工农群众的利益联系,因为“没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会有统一的目的,更谈不上统一的行动了”。于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报刊、群团组织、学校教育等途径向苏区工农群众宣传党的革命纲领、政治理想,连通党与工农群众利益,塑造政党形象,增强了政治认同。老红军林茂在《回忆苏区少先队》中说“那时大造革命舆论工作做得非常好……每次都给我们讲穷人为什么受穷……朱毛红军为穷人,共产党是干什么的等革命道理……(我们)心里认准了一条:穷人要想当家作主,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中将刘忠也在《才溪乡的土地革命》一文回忆道,共产党开会宣传的内容很能教育劳动人民。

  第二,唤醒工农革命意识,积蓄革命力量。近代中国农民虽然备受剥削,却害怕地主“夺田拔佃”,不敢轻易反抗。政治动员必须唤醒工农革命意识,令其认识革命目的、坚定革命信心、加入革命大军。所以,中央苏区时期的政治动员十分注重唤醒工农革命意识,中国共产党通过报刊媒介宣传各地的扩红数据、扩红竞赛,掀起参加红军的热潮;通过群团组织深入基层展开革命动员;通过标语口号激昂工农群众革命斗志,尽一切可能为革命积蓄力量。所以,当1933年福建才溪区模范队整排加入红军时,《青年实话》评论说“没有别的,这是由于政治动员的深入……在群众中进行艰苦不怕麻烦的说服,所以能在一声号召之下,整排的加入红军去”。毛泽东在《才溪乡调查》一文中也指出,才溪扩红工作顺利,依靠于“政治上的充分的宣传鼓动,废弃一切强迫办法”。

  第三,巩固苏维埃政权。广泛而深入的政治动员,让中央苏区政治、经济、军事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政治上促进基层民主政权建设,如福建才溪的宣传队挨家挨户宣传选举运动,全才溪工农群众一致积极参加区乡村的选举工作,群众监督候选人资格,老人还拄着棍子参加投票。经济上动员乡苏群众广泛参加劳动竞赛,开展春耕、夏耕运动,树立典型,表扬先进,批评落后,打造劳动竞赛热潮,促进苏区经济发展,为革命战争提供物质储备。军事上展开扩红宣传、督促逃兵归队、慰问伤员,争取工农支持革命。国民党官员马志超就曾“惊异苏区群众组织”,因为“他们派的侦探,不能进入苏区五里路”。可见,政治动员促进了苏区政治、经济、军事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综上所述,通过政治动员,中国共产党扩大了党的政治理想和革命主张的宣传面,凝聚了革命力量,巩固了革命政权。政治动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性”,关注工农群体利益与认知特点,不仅提高动员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也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话语体系建设。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探索通过乡苏与群团组织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政权,为以后的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积累实践经验。

  (本文系厦门理工学院高层次人才项目(YSK19004R)、科研攀登计划项目(XPDST2001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