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游记》所载元代海船补考
2020年09月14日 09: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14日第2010期 作者:李鸣飞

  元代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和繁荣的高峰期,频繁的海上往来和远距离越洋航线的建立使得当时的海外交通和贸易达到空前高度。元代海上活动如此频繁,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很多游记对元朝海船采用的先进技术进行了描述,其中马可·波罗的描写极为详细,许多学者在研究元代海船时都要引用《马可·波罗游记》的相关段落。尤其是马可·波罗提到了中国海船的“水密隔舱”,屡屡被学者关注,如席龙飞著《中国古代造船通史》提道:“若干最大船舶有大舱十三所,以厚板隔之,其用在防海险,如船身触礁或触饿鲸而海水透入之事,其事常见……至是水由破处浸入,流入船舶。水手发现船身破处,立将水舱中之货物徙于邻舱,盖诸舱之壁嵌甚坚,水不能透。然后修理破处,复将徙出货物运回舱中。”(海洋出版社2013年版,第191、216—217页)金秋鹏《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版,第72页)也引用了同一段落,以说明外国旅行者所记载的元代海船中的水密隔舱。

  然而,《马可·波罗游记》的版本非常复杂,共有100多种抄本,主要分为F本、Z本和R本三个系统,其版本内容差异较大。国内最为通行的《马可·波罗游记》是冯承钧翻译的《马可·波罗行纪》(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其中包括了F本内容和部分R本内容,较为通行的陈开俊等译本(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和梁生智译本(北京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则属于R本系统的译本,均不包括Z本内容。因此,国内学者很少注意到Z本系统中独有的对元代中国远洋航船的细节描写。

  穆勒、伯希和合校本《世界寰宇记》(A. C. Moule&Paul Pelliot,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 London: George Routledge & Sons Limited, 1938),将F本、R本和Z本三种系统版本内容进行合并。根据这个校本,马可·波罗描写元代海船的水密隔舱相关段落内容如下:“一些船只,即那些较大的船,另外还有多至十三个货舱,彼此分隔,内部用严丝合缝的厚实木板制造,因此若突然出现船只在某处破洞,即或是船撞在岩石上,或是一头鲸鱼撞击船体,为了寻找食物撞破,进入船内。这种事经常发生,因为若一艘船在夜间航行,泛起水波,驶过一头鲸附近,鲸看到水纹随船闪动,认为那里有食物,于是快速朝船游去并撞击船体,常常会把船某处撞破。然后水通过破洞进入从不放置任何东西的底舱(And then the water entering through the hole runs to the bilge, which never remains occupied with anythings)。然后水手找出船破洞的地方,对应该处破损的货舱将被腾空,货物被搬进别的舱中,因为水不能从一个货舱流入另一个,这些货舱关闭得非常严密;然后他们修好船只,再把搬走的货物放回去。”(A. C. Moule & Paul Pelliot,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 p.355)

  学者早已注意到马可·波罗在这里提到了中国造船史上最值得骄傲的智慧成果之一——水密隔舱。除此之外,马可·波罗还提到“从不放置任何东西的底舱”。这一信息在F本系统中没有,在R本中则记录得比较模糊。由于之前我国学者所使用《马可·波罗行纪》的译本以冯承钧译本为主,所以均未注意这一内容。属于R本系统的陈开俊译本将这句话翻译为“海水从撞坏的地方渗透进来,涌到一直保持很清洁的船舱”(陈开俊等译:《马可·波罗游记》,第197页),梁生智译本则译为“这时水立刻就会从洞中涌入,流到干净清爽的船舱内”(梁生智译:《马可·波罗游记》,第223页)。这是因为这两个译本均来自美国克姆洛夫的英译本,该译本中此处译为“The water, running in at the place where the injury has been sustained, makes its way to the well, which is always kept clear”(Translated by Manuel Komroff,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London: J. M. Dent & Sons, Ltd. New York: E. P. Dutton & Co, 1907, P.322)。亨利·玉儿的合校本《马可·波罗游记》中也加入了一部分R本内容,此处译为“In such case the water that enters the leak flows to the bilge,which is always kept clear”(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Colonel Sir Henry Yule, The Book of Ser Marco Polo, 3rd ed., London: J. Murray, 1903, p.250)。由此可知,R本此处用词较为模糊,可以理解为“空无一物”,也可以理解为“清洁、干净”,而多种通行的R系统中英译本均将此处理解为后者。Z本此处则明确写作“tunc aqua intrans per fracturam discurit ad sintinam que nunquam permanet aliquibus ocupata”(A. C. Moule & Paul Pelliot,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 p.lvii)。“ad sintinam que nunquam permanet aliquibus ocupata”即“没有放置任何东西的底舱”。

  为什么会有空无一物的底舱呢?从2010年山东菏泽出土的元代沉船结构来看,船体首尾封板之间共设有12道舱壁板,将船体分为13个相互隔离的舱,包括10个大舱、首舱、尾舱和一个隔离空仓,隔离空仓位于船的中后部分,第4和第5舱壁板之间,因为船在行进过程中,船头翘起,尾部略沉,这个隔离空仓则位于全船最低点。舱壁板底部位于船中处有过水孔。(参见席龙飞《中国古代造船通史》,第238—246页)虽然菏泽古船是内河航船,但结合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的描写,我们可以得知,元代的内河航船和远洋海船的水密隔舱结构相似。即破损的船舱进水之后,水立刻通过过水孔流入位于全船最低点的隔离空舱。该舱不放置任何货物,专为排水而用。这样,可以避免船舱破损处的舱内货物被水浸泡。

  由于《马可·波罗游记》目前为止尚无内容完整、适于研究的中译本,因此该书中大量关于元代中国和中西交通的史料尚未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对比出土古代沉船和行记的记载,我们对于元代航船结构中水密隔舱的设计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可以看出,这一设计在当时非常先进和科学,体现出元代造船航海技术的高度发达和海上丝路的繁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