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自强 陈光辉:英属马来亚——畸形繁荣的“橡胶王国”
2018年07月09日 08: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9日第1488期 作者:刘自强 陈光辉

  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宣布独立,结束了长达170余年的殖民地历史。在英国人统治期间,殖民者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大力推行重点发展橡胶业的单一产品经济政策,使得马来亚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举世闻名的“橡胶王国”。然而,“橡胶王国”的光鲜外表,却难以掩盖殖民经济给马来亚经济社会造成的严重缺陷。

  殖民经济催生“橡胶王国”

  1786年,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槟榔屿建立殖民地,揭开了侵入马来亚的序幕。此后百余年间,英国人连续占领马六甲、新加坡、霹雷、雪兰莪、森美兰、彭亨、吉打、玻璃市、吉兰丹、丁加奴、柔佛等地,建立起全面的殖民统治。最初,英国对马来亚的经济剥削以单纯的掠夺资源为主。随着英国由商业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过渡,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气工业及轮胎制造业异军突起,国际市场对橡胶的需求量迅猛增长。英国殖民者利用马来亚在橡胶种植上的自然优势,开始重点发展橡胶业。

  橡胶原生于南美洲,1877年由英国人传入新加坡,进而引入马来亚。马来亚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最适宜橡胶的种植和生长。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狂飙突进,汽车、航空和电气等新兴产业崛起,刺激了对橡胶的巨大需求。英国殖民者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利用马来亚在橡胶种植业上的天然优势,片面发展橡胶业。

  首先,英国对马来亚橡胶业注入巨额资本。1870年至1937年,马来亚地区的外来投资达4.5亿美元,其中英国占70%。英国投资主要集中在橡胶业,使得橡胶种植园的面积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其次,英国殖民者从印度、中国大量输入廉价劳工。马来亚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奇缺,而橡胶种植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1895—1927年的32年间,进入马来亚的华人达到600万人以上,从而解决了橡胶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问题。

  在英国殖民者的引导下,马来亚橡胶种植规模直线上升。1900年,马来亚橡胶种植面积为4940英亩,1905年为5万英亩,1908年橡胶种植面积增加了5倍,1920年剧增至2206750英亩,1940年达3412084英亩。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橡胶产量从1905年的不足200长吨增至1920年的17.7万长吨,占世界产量一半以上,1938年增至36.1万长吨,到1957年马来亚独立时,其橡胶年产量达到63.6万长吨,而橡胶出口则占出口总值的65%。马来亚成为名副其实的“橡胶王国”。

  畸形繁荣阻碍健康发展

  橡胶业的快速崛起和畸形繁荣,在客观上为马来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近代因素。围绕橡胶产业,殖民者在马来亚修建铁路、公路和港口等交通设施,开设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现代通信以及医疗、学校等市政基础设施也随之建立起来。医疗条件的改善,使马来亚的人口死亡率从1910年的62.9‰下降到1920年的18.57‰。在种植业带动下,一大批大大小小的城市发展起来,如霹雷的怡保、太平、安顺,雪兰莪的巴生,森美兰的芙蓉,柔佛的新山。特别是位于巴生河畔的吉隆坡,得益于锡矿和橡胶园的繁荣,逐渐发展成马来半岛上最大的城市(即今马来西亚首都)。橡胶业的繁荣,使马来亚财政收入从1874年的20万英镑增加到1940年的1200万英镑。

  然而,英国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其带给马来亚的“近代化馈赠”,不过是殖民者为攫取利益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所产生的副产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马来亚是英国赚取外汇最多的殖民地;英国人依靠橡胶种植业从马来亚掠夺了巨额财富,1911—1919年,持有马来亚橡胶园股票的英国资本家,每年分红竟达225%。

  以榨取利益为中心的单一制产品政策,使得马来亚产业门类严重失衡,并带来一系列的病态后果。首先,英属马来亚产业结构单一,制造业发展滞后。在英国人的殖民统治下,马来亚被塑造成一个以橡胶和锡出口为主的单一产品制国家,制造业发展极其缓慢。除一些与橡胶和锡有关的加工业外,其他产业门类的发展几乎停滞,甚至连马来人穿的传统服装——沙笼,也是英国货。其次,外贸依存度高,经济脆弱。由于马来亚过分依赖橡胶出口,其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价格紧紧绑在一起,抗风险能力极弱。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使马来亚橡胶出口额由4.4亿元锐减至8000万元,蒙受重大损失。最后,殖民者的长期经营,使马来亚在生产关系方面逐渐形成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主的出口部门和以封建制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体制,严重阻碍其经济的全面发展。

  殖民式近代化存在严重缺陷

  殖民者人为“催熟”的畸形繁荣,不仅没能让马来亚发展出健康均衡的近代经济体系,也没能让马来亚走上真正的“近代化”道路。殖民者带来的所谓“近代化”,带有严重的不均衡性。为了适应掠夺原料的需要,英国人设立的交通、金融、医疗、学校等近代设施基本围绕矿山和橡胶种植区域,除此之外的其他地区仍然贫穷落后。

  橡胶种植园的疯狂扩张,使得马来亚粮食种植面积急剧减少,以致粮食不能自给。1895年以前,马来亚的稻米生产不仅能自给,甚至可供出口;此后,由于橡胶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严重挤压了粮食种植面积,使得马来亚粮食产量日益萎缩,乃至靠进口大米满足国内需求。

  英属马来亚“橡胶王国”的畸形繁荣和所谓“近代化”进程,从未让马来亚获得真正的经济和社会红利。英国殖民者通过对马来亚橡胶产业的掠夺式经营,最大限度地攫取了经济利润,而这种病态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单一、制造业发展滞后、粮食产量匮乏、区域间发展失衡等恶果,却由殖民地人民承担,甚至在马来亚独立之后,这些因素仍然制约其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本文系2017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建构主义视域下英国与马来西亚关系演变研究”(17YBA38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历史系)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