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时代的伦理:困境与抉择
——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伦理学专家高端论坛在武汉举行
2019年11月12日 09: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12日第1813期 作者:

  随着近代以来技术与科学的联姻,技术的力量越发强大,但人在通过技术对自然进行改造的同时,自身也发生了种种变化,原先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伦理学不得不加入技术的维度,一种面向新时代的伦理学呼之欲出。在此时代背景下,2019年9月26—28日,《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湖北省伦理学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伦理学专家高端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以“技术时代的伦理:困境与抉择”为主题,分设“技术时代与‘人’的再发现”“技术时代的新伦理问题”“技术时代的人工智能伦理问题”“技术时代的信息技术伦理问题”“技术时代的社会治理问题”“技术时代的科技伦理学”“技术时代的生命科学伦理问题”七个板块。与会专家围绕这些专题发表了真知灼见,并展开了深度交流,整个研讨会闪动着思维火花的碰撞。各位专家学者的学术观点思想丰富、内涵深刻,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技术时代与‘人’的再发现”板块,邱仁宗研究员探讨了公共电视台播放酒精饮料广告能否在伦理学上得到辩护的问题,认为公共电视台播放酒精饮料广告不能够在伦理学上得到辩护,应禁止在公共电视台播放酒精饮料广告。李宏伟教授从“人之为人”的视角对技术伦理进行了反思,主张技术伦理研究的“外在进路”与“内在进路”应协调共进。韩东屏教授探讨了科技对道德走向的作用,认为科技对道德既没有促进作用,也没有促退作用,只呈中性意义。

  在“技术时代的新伦理问题”板块,陈爱华教授对技术的物性与德性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技术时代伦理困境的本质是技术的物性与德性的异化和失衡。王淑芹教授对人工智能的伦理向度进行了反思,认为深入探究人工智能技术的“是”与“应该”、“道义”与“功利”、“自由”与“责任”的关系,是发挥好伦理学价值规范与引领作用的理论基础。陈俊教授探讨了技术时代的气候伦理,指出气候伦理充分展现了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在全球层面、代际层面和个人层面都存在诸多矛盾。

  在“技术时代的人工智能伦理问题”板块,龚群教授探讨了人工智能与道德行为者的关系,认为目前的弱人工智能还不能称为道德行为者,但在未来人机共处的世界中,人类个体和机器人应该享有平等的尊严。杨庆峰教授从人工智能难题出发对AI伦理原则进行了反思,认为发出AI伦理的中国声音从根本上还要从应对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难题入手。田海平教授主张,人类在算法的控制权上保持审慎是避免伤害的明智选择,也是在技术发展面前维护人类尊严的底线。殷筱教授主张,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研究应严格区分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因为意识与自主性的缺失,所带来的伦理问题不具备领域特殊性。只有具有意识和自由意志的强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相关伦理问题才值得我们警惕。

  在“技术时代的信息技术伦理问题”板块,段伟文研究员对社会计算的认知价值进行了审度并给出了相应的伦理调适方案,认为社会计算是事实与价值相互纠缠的技术化科学,其中存在着干预权、无知之幕、自我纠错、量化自我等诸多伦理问题,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给出有针对性的伦理应对方案。王天恩教授称,如果把解释世界的哲学称为“释世哲学”,那么创构世界的哲学则是“造世哲学”,造世哲学最为凸显的特征是其伦理维度,从“上帝之眼”到“上帝之手”的转变使得人类的伦理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李伦教授指出,共享伦理是信息时代的精神。共享伦理不是以“数”为本的数据主义,而是以“人”为本的数据伦理。杨怀中教授对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伦理之维进行了分析,指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不仅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也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

  在“技术时代的社会治理问题”板块,李伟教授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底线伦理,认为这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和未来。如果人类失去这一底线就会导致人类的末日。张卫副教授对技术在规约人类行为上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把利用技术来规范个人行为的机制称为“物律”,并对“物律”的历史、学理依据与伦理意义、作用机制与特点,以及所引发的社会风险和伦理争议进行了分析。

  在“技术时代的科技伦理学”板块,江畅教授对高科技时代的人类自律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人类不让自己制造的高科技伤害和毁灭自己的唯一出路是人类自律,而建立有效的人类自律,需要改变和完善人类现行的市场经济模式及国家治理模式。龙静云教授提出,新责任伦理是技术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新责任伦理的核心是责任,基本要义是以信念内化责任,以德性驱动责任,以发展落实责任。王国豫教授对技术伦理学的概念、定位和研究路径进行了分析,认为一个技术伦理学的理论是否能够得到认可,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够找到一个既克服多元社会价值观的分歧,又能够把握和应对现代技术带来的风险的理论模型。任丑教授探讨了高新技术时代的应用理智德性,指出应用理智德性是理智综合把握、运用科学技术,在认知与实践相统一的人类历史进程中,追求平等、自由和尊严的伦理德性。

  在“技术时代的生命科学伦理问题”板块,雷瑞鹏教授以生殖系基因组编辑为例,对“我们对未来世代负有义务吗”问题进行了讨论,对反对立场的谬误进行了批判,对支持立场的论证进行了辩护。李建会教授就反对胚胎基因编辑的伦理争议进行了讨论,并分析比较了桑德尔的天赋伦理学和儒家伦理学关于胚胎基因设计的异同。高杨帆副教授从正义论的视角对定制婴儿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对技术应用前景并不明确的情况下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并不可取,伦理学应对定制婴儿技术制定完善的伦理规范,并采取积极、审慎的态度对科学研究及实际应用作出不同伦理要求。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