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学前创新教育
2019年10月08日 09: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8日总第1788期 作者:疏德明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论认为,身体在认知过程中扮演着特别而重要的角色,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作为第二代认知科学,具身认知强调身体既是认知的来源,也影响着认知过程。而传统的离身认知(Disembodied Cognition)则将身体视为认知过程的“载体”,或者是一种“生理机制”,忽视了身体和环境对人类认知过程的巨大影响。具身认知针对离身认知的缺陷,提出人类认知过程建立在身体及身体与情境互动的基础上。系列研究已证实,身体与认知过程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面部肌肉状态能够影响被试对中性图片的情感认知,身体对重量的体验能够影响被试对事物重要性的判断等。并且,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也支持了认知的具身特征,为认知的具身性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证据。具身认知观认为,身体的构造、神经的结构、感官与运动系统的活动方式和环境决定了人的认知方式和思维风格,即人的行为塑造了人的灵魂。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学前创新教育,是将具身认知的基本原理从实验室拓展到学前创新教育实践中。早在20世纪,皮亚杰就强调身体动作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婴儿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通过身体与周围世界的互动,形成了最初的认知。学龄前儿童的抽象思维尚未充分发展,其身体活动在思维塑造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参与及环境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其主要观点和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倡导通过手指灵活性训练、游戏、运动、亲近自然、模仿、想象等为抓手,开展学前创新教育。

  手指灵活性训练——手脑协同发展。从人类进化历程看,人的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而双手的活动又促进了人脑的发展。通过灵活的双手和聪明的大脑,人类创造并使用工具,创造了无数奇迹,文学、绘画、演算等均离不开双手的参与。手指灵活性训练有助于儿童动作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研究发现,手部活动与数学能力的脑功能区位于同一脑区。研究者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发现手指辨别和心算在顶叶区域内诱发了类似的活动模式。在学前创新教育中,绘画、练习钢琴、玩积木等都可以提高儿童手指灵活性,进而提升其动作思维能力、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游戏——儿童的学习和工作。游戏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游戏已在学前教育中广泛应用,但其对学前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却被大大低估。不少人认为,儿童的学习和创造力只能依靠成人教导,缺乏对儿童内在的学习力和创造力的尊重,剥夺了儿童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信心。而游戏恰恰是儿童内生自在、自我驱动的学习和创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与儿童未来的创造力和快乐体验密不可分,正所谓“寓教于乐”。儿童是天生的游戏玩家,他们好动、好奇、好玩,即使没有专业的玩具,他们也会创造性地将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品当作玩具,善于在游戏中扮演各种生活角色,并自行创造出各种游戏主题。儿童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实施并专注于游戏,而且能够通过有趣的细节把游戏进行下去。游戏过程体现了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他们在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创造力的源泉。具身认知观强调,学习是全身心参与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大脑的学习。游戏恰恰可以做到让儿童能全身心参与,他们可以边看、边闻、边听、边想、边说、边做,真正贯彻了具身认知的理论。

  运动——久坐无创新。儿童活动能力的提升,需要身体协调性的发展,后者反过来又促进大脑的发展。研究表明,运动有助于多巴胺的增强,而多巴胺在脑功能的很多方面(如对动作的控制、灵敏度、满足感及专注力等)都具有促进作用。运动还可以增加脑部血流和升高正肾上腺素。因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运动后的工作效率和创造性都将得到大幅提升。在学前创新教育中,要为增加儿童自由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更多条件,如避免学步车、纸尿片、厚重衣物等对幼儿自由活动的限制和束缚,让儿童用自己的身体自由、自主地探索外面的世界。

  亲近自然——儿童需要在自然中生长。由于电子媒介普及、城市绿地减少、过度关注安全、分科化教学、较重的学业负担等现代因素,儿童和成人接触大自然的时间缩短,“自然缺失症”已成为时代性问题。“自然缺失症”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违背。与自然的割裂,可能会引起儿童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异常,如肥胖、注意力缺陷综合症、焦虑和抑郁等。自然环境有利于儿童保持注意力、自信、健康和平衡。研究发现,在同等情况下,离大自然更近的被试相对于面对建筑物的被试智力测验得分更高,而树木和草等自然元素可以减少暴力和攻击性。自然环境可以提升工作记忆,而工作记忆的提升会增加儿童的专注力和自制力,有助于治愈注意力缺陷综合症。亲近自然还能使人思维敏捷,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大自然是一个经过几十亿年进化的有机生态系统,蕴含着无数自然知识,是开展博物学教学和情境化教学的较佳场所。经常性地接触大自然,不仅能够让人身心健康,还能提升人的“自然智能”。亲近自然可以促进儿童品德发展、释放天性、激发自身潜能,培养遵循自然规律的健康心智,促进儿童个性化成长。在城市生活的家长,应争取和儿童一起观察原生动植物、星空,一起徒步旅行,一起种植花草树木,一起在大自然中嬉戏……与自然融为一体。简言之,自然环境是提升儿童和成人创造力、工作效率和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模仿——儿童最自然的学习方式。模仿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低级、认知要求不高、毫无创造性的行为。然而,最近跨学科研究认为,模仿实际上是高级动物的独特能力。儿童正是从简单模仿到复杂模仿,逐渐发展了自身的动作、语言、音乐、艺术及创造性活动。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人们了解儿童模仿学习的过程提供了线索,镜像神经元组是储存了特定行为模式的编码,这种特性使人能够不经过意识与思考就能执行基本动作,同时也使主体当看到别人进行某种动作时,自身也能做出相同的动作。儿童的模仿是与生俱来的,儿童模仿他人行为的能力是社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机制,也是获得新知识的一个重要机制。具身认知观倡导儿童积极模仿,成人既要为儿童创造模仿学习的机会,自身的行为也应成为儿童模仿的榜样。

  想象——创造力的源泉。具身认知视域下,学前创新教育应倡导情境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游戏教学等,发挥音乐、舞蹈、艺术、表演等在学前创新教育中的作用。如果受现实的条件限制,无法实现实境具身、实感具身时,可创造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想象的离线具身”也能够产生良好具身效果。与模仿类似,想象具身经验同样可以激活镜像神经元,塑造人的大脑。想象具身经验既可以巩固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够生长出新的知识和技能。儿童学会想象具身经验后,在阅读文本材料时,就可以运用想象具身来理解、体会文本材料中情节、情境、语言、动作和情感等,将文本材料表征为丰富多彩的“自身经历”,这既有助于记忆和理解文本材料,又丰富了儿童的情感体验。一旦儿童有了丰富的具身表象,就容易独立创造出某种新形象。创造性想象是儿童未来从事文学创作、艺术设计和发明创造的基础。

  人类大脑可以理解异常复杂、抽象的知识,但具体、形象的知识仍然是最容易被接受、理解且使人印象深刻的,具象的知识也是抽象知识的来源和基础。人的运动器官、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协同参与学习过程,能够带给儿童全身心的体验并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很好地保护儿童天生的创造性和学习兴趣,为儿童带来自主探索未知世界的信心和勇气。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