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俊军:以标准提升质量
2017年08月01日 08: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8月1日第1260期 作者:侯俊军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的需求已从数量型需求转向质量型需求,人们越来越愿意为高质量支付更高的成本。而究竟什么是“高质量”、如何提升质量,标准在其中的基础作用尤为突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准绳和推动GDP增长的重要因素,标准是推动质量提升的标杆、集聚质量要素的源泉、实现质量价值的手段。

  标准是推动质量提升的标杆

  质量与标准,两者密不可分,标准是判断质量的依据,质量是执行标准的结果。一个产品合不合格、一项服务能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其判断依据就是相应的标准。没有标准,质量就无从谈起,对质量进行判断就缺乏基本的遵循。任何一个产品(服务)的生产、运营,无论是最终的成品,还是中间的生产运营过程,都需要按照相应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来组织实施,才能够有效地管理与评估,否则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质量的提升,是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提升产生的结果。若更高水平的技术要求不能成为标准,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执行的依然是老旧标准,那市场博弈的结果必将是延续原有质量的低水平。要推动质量水平的提升,就必须不断地制定和使用吸收了更高技术水平的标准。标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产品质量的高低,没有高标准,就没有高质量。实施的是国内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标准,则其产品质量也就是当时的水平;实施的是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则产品质量也是国际先进水平。积极采用及时反映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不仅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组成部分,更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的根源。

  质量的提升,也是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提升产生的结果。质量提升必须是一个连续稳定的过程,否则就只能是偶尔的虚幻的提升,而不能是长期的真实的提升。在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强化管理,保持生产、运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是确保产品质量水平的必要基础。没有相应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即使技术水平比较高,也不能实现质量提升的稳定性。而“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早就说过,只有用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才是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制定科学的标准体系,并以坚定的管理要求实施标准,真正落实标准在生产、运营管理中的作用,既是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要求,也是提升质量的要求。

  标准是集聚质量要素的源泉

  产品质量的确保与提升,需要相应的生产要素和市场要素做基础。越是高质量要求,越是需要高级生产要素和市场要素的支撑。高层次的人才要素、先进的技术资本都是产品质量的必要后盾。缺乏相应的生产要素支撑,产品质量很难提升,即使在某个时候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高质量,也无法确保长时间的坚持。

  首先是生产要素的集聚。无论是限制作用,还是促进作用,标准通过引导技术进步及其扩散都会对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轨道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使得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遵循“马太效应”,越来越收敛于标准竞争的赢家。在某种技术演变成为标准的充分信息条件下,尽管仍然有部分生产要素坚守非标准的创新领域,但更多的相关生产要素将向标准收敛,集聚于成为标准的技术项下,这必将影响相应的产业结构和投资方向,资源配置的格局和效率都相应地有利于标准竞争的赢家,标准也就成为集聚确保高质量所需生产要素的源泉。

  其次是市场要素的集聚。标准的网络外部性、技术锁定效应和赢者通吃的特点,使其在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的同时,也产生很强的反竞争效应。也就是说,标准化过程确立了某一个技术解决方案、运行规则的市场合法地位,却减少或者限制了更多技术解决方案、更多运行规则的供给,使得市场从竞争状态人为地转变为垄断状态,极大地降低了市场竞争的程度。这种反竞争效应使那些能够影响和控制标准制定和实施的企业更容易主导市场、排挤竞争对手,提升利益分配能力。越是能够掌握标准的企业,越是能够掌握市场的主动权,越是能集聚市场势能和要素。

  标准是实现质量价值的手段

  质量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必须通过其社会与经济价值的实现才能确保相应质量水平的持续和提升。质量水平无论多高,如果没有在市场中实现其价值,就是一个无谓的投入。高水平质量价值的正常实现,也就是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的选择,将使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被市场所淘汰。掌握标准主动权的企业,才能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产品,也就有更多机会和途径实现质量的价值。

  高质量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有效的需求,是质量提升的根本目的和动力。有效需求可以分解成需求能力和需求意愿两个要素。需求能力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特别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消费者在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上的消费能力也显著增强,而且正逐步形成明显的消费偏好。需求意愿取决于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的认知程度和信任程度,生产商、运营商和用户之间关于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不对称是其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因为具有比较强的公共物品性质,标准及其认证认可制度能够起到很好的沟通信息、加强信任的作用,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让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得到确认。

  低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比较容易被认为是实现质量价值的障碍,但这显然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无论是高收入者还是低收入者,对不合格产品和低质量产品是极少存在消费偏好的,对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的消费意愿并不因其收入水平而有太大的差异。标准在这个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任何产品和服务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生产,市场上就不会出现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其次,标准化生产是达到规模经济的必然途径,而规模经济就意味着产品和服务成本的下降。因此,标准在低收入者层面也是推动质量价值实现的手段。

  无论是推动质量提升,集聚质量要素,还是实现质量价值,这些功能在市场竞争中的最终落地,其前提就是标准的充分供给和运用。这既要求企业、科研机构等积极制定、执行标准,加快从标准的跟随者、遵循者向标准的创新者、引领者转变,以标准的领先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又需要产品用户和消费者接受标准、认同标准,形成以标准提升质量、管理质量的浓厚氛围。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社科处)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