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良好社会心态提高价值引领实效
2021年11月05日 08: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1月5日第2281期 作者:夏海燕

  教师在高等教育中担负着阐释者与传播者的职责,被党和国家赋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其社会心态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青年学生产生着重要影响。可以说,教师社会心态是影响高等教育价值引领和育人实效的重要因素。

  教师社会心态是指一段时间内弥散在高等学校中承担教育教学和研究职责的教师这一群体中的社会共识、社会情绪和感受以及社会行为倾向的总和。教育过程不是知识的单向传输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沟通和交流产生思想碰撞的过程。教师不仅仅向青年学生传递真理,更重要的是以自身良好的社会心态影响青年学生,以此坚定他们的信仰、陶冶他们的情操、锤炼他们的品格。培育教师良好的社会心态,有助于形成与青年学生的价值共通感、强化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塑造力,帮助青年学生在全面认知的基础上实现思想观念的选择与创生,在深入体悟的基础上促进价值观念的认同与践行。

  教师社会心态影响价值引领实效性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实需要由高校教师来实现。在实现过程中,教师社会心态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高校教师普遍良好社会心态的形成,将进一步加强教育过程的说服力、亲和力、影响力,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提升人格魅力,增强说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在大学生思想引领与价值导向中扮演重要角色,人格素养的要求要高于其他群体。其核心要素师德师风内涵丰富,不仅包括扎实的学识修养、得体的仪态涵养,更重要的是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以正确的政治素养、强烈的责任意识,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拥有良好社会心态的教师,更容易获得学生对其学识才能、道德情操、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认可与尊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说服力也将大大加强。

  融洽师生关系,增加亲和力。“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育人氛围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情感背景。拥有良好社会心态的教师,更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学生、敬畏课堂,善于营造和谐的师生交往环境,形成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具有润滑功能。当青年学生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解读存在偏差、思想认识上出现误区时,教师可以以理性的立场,采用柔性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改变错误认知、消除抵触情绪、矫正错误行为。融洽的师生关系具有激励功能。当青年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被尊重、认可时,更能调动自身思想中的积极情绪,挖掘自身的巨大潜能,激发自我在学习生活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树立榜样示范,夯实影响力。“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教师的言行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示范功效。在课堂教学以及日常交往中,拥有良好社会心态的教师是青年学生成长发展中的“正能量”,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价值冲突时,更能积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自身价值取向,并能以榜样示范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青年学生。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青年学生将在学校文化的浸润和教师的导引下,自觉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育教师良好社会心态的现实路径

  社会心态的培育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既包括外部的塑造和影响,也包括个体的认同与内化。教师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可以从思想引领、环境创设、自我教育等多重角度共同展开。

  加强思想引领,打造教师精神高地。一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积极社会心态、调适消极社会心态的功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教师的价值观念,成为引领他们形成良好社会心态的旗帜。二要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创新教育理念,多平台、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师德师风宣传教育。三要认真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精神。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功能,在人才引进、岗位聘任、职称评审等环节建立评价协同联动机制,引导广大教师更好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

  依托环境创设,夯实教师成长路基。一要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高校环境。强化“人才兴校、人才强校”的理念,将教师队伍建设纳入高校发展总体规划,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夯实教师发展硬件基础;积极拓展教师培训渠道,强化教师职业发展指导,保障教师可持续成长发展。二要构建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建立顺畅有效的诉求接收及回应机制,保障教师合理权益;积极搭建校务治理参与平台,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教师在学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要积极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发挥主流媒体引导功能,更好传播社会正能量;把握舆论生态变化,重视网络舆情应对。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同频共振塑造教师良好社会心态。

  注重自我教育,强化教师使命担当。一要提升社会认知能力,增强育人使命感。要引导教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明确责任担当,增强育人使命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提高政治素养,提升社会认知能力,增强育人本领。二要强化社会情绪调适能力,完善个人道德修养。要引导教师加强情绪管理能力,及时觉察、评估和修正自身消极负面情绪,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以行育人。三要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每位社会成员都承担着重要的职责;要鼓励广大教师结合自身实际,以各种形式参与社会治理,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心态对教学实效性的影响研究”(2019SJB05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