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乡土教育 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06月28日 08: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28日第2195期 作者:郭方玲

  乡土教育是一种借助乡土知识来认识乡土环境、获得乡土体验和增进乡土认同的教育。它能够增进学生对于乡土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塑造学生健全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近年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和推进乡村文化复兴的重要举措。新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亟待对乡土教育进行重建。

  乡土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

  乡土教育以儿童生活为起点,营造浸润式的学习环境,使儿童通过学习乡土语言、历史、地理等了解乡土、认同乡土,由爱家、爱乡发展到爱国,并形成爱护自己、保护环境、尊重多元文化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第一,乡土教育是促进学生完美生活的教育。乡土教育的内容源于儿童的生活,以儿童生活中密切相关的人、事、物等为中心。所以,乡土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它将儿童从书本中解放出来,学生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对周边的人、事、物形成相对全面的认识,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周边环境进行实际的探查、了解等。当儿童对乡土历史、地理等各方面都产生相对清晰、准确的认识时,他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形成对这片土地的认同,产生情感依赖,并形成牢固的热爱家乡的思想根基。可见,乡土教育在增进儿童生活经验、提高儿童生活能力、指导儿童从实际的观察体验中进行学习、使教育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融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综上,乡土教育是生活化的、社会化的,学生以其切身环境中的人、事、物为学习的起点,由亲知而言知、推知,合乎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发展过程,更能够奠定稳固的认知基础,形成深厚的情感认同。

  第二,乡土教育是增进学生乡土情感的教育。乡土教育本质上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信念,促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德智体等各方面健全的人。在此意义上,乡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乡土态度、乡土情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乡土教育的最终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自觉爱乡爱国的意识以及乐于奉献乡土的精神。实现此目标,需要先借助乡土知识使学生对乡土历史、风俗等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然后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认同乡土、热爱乡土。儿童通过乡土教育了解本地区的特性及问题,经过批判思考、解决问题等过程,养成服务乡土、贡献社会的爱乡意识,然后以乡土教材、教学为起点,逐渐扩大学习范围,由爱乡而产生爱社会、爱祖国的情感,这正是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途径。以乡土为出发点可培养爱国家、爱民族的大乡土精神,进而扩展到以仁爱为基础珍爱人类整体生活环境的层面,这具有伦理学意义。

  第三,乡土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价值观的教育。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乡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乡土价值观。它能够引导学生对乡土形成科学、理性的认识,帮助其树立良好的乡土价值观。二是乡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它可以培养学生的价值辨析能力,使其正确定位人生价值,避免价值混乱。通过对乡土历史、文化等的学习,学生可以看到先贤如何在“小我”与“大我”之间取舍,更能明白何为“家国一体”,增加学生对乡土的归属感与责任感,从而以史为鉴,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乡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价值观。乡贤人物、先贤事迹是乡土中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讲授先贤事迹、参观乡贤故居等方法,向学生传递乡贤文化,引导学生学习先贤道德品质与奉献精神,在提高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社会公德教育。

  重建乡土教育的逻辑

  乡土教育是指向学生综合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育的教育。新时代背景下,乡土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位,以学校为主体,以社会为依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能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因此,推动乡土教育发展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位,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首先,教育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儿童展开。乡土教育作为一门纯粹的“在地课程”,不进行通常意义上的学业考试,因此,其目标设置不需要严格按照普通学科的课程标准,而应更多地从学生的个人认知、体验方面出发。其次,乡土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贴合学生实际生活。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乡土教育内容更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学习共鸣,从而加深学生对自身、环境、乡土的了解和认同。这样乡土教育才能够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设置课程目标、规划教学活动、编纂相关教材。可以说,乡土教育从计划到实施的整个过程,都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全部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学校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递文化、培养学生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乡土教育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学校的支持,以学校为主体是推动乡土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首先,学校要重视乡土课程,开发乡土教材。乡土是学生从小生活的地方,学生对其已经十分熟悉,但这种熟悉往往是非常浅显的、流于表层的,甚至是狭隘的。因此,乡土课程、乡土教材就显得尤为必要。课程和教材是乡土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乡土精神的集中体现。通过学校开设的乡土课程,学生能够对所处乡土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做出相对准确客观的评价,产生真实的乡土情感。其次,要充分利用学校空间,把乡土文化融入校园的环境建设之中。譬如,学校可以在校园公共建筑、教室布置设计中体现乡土主题,在校园内开辟乡土文化廊、乡土主题大厅等乡土文化空间,将乡土文化元素融入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浓郁的乡土文化校园氛围。此外,学校还可以经常举办关于乡土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耳濡目染地接触乡土文化,加深对乡土的兴趣。

  教育活动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活动为其提供的各种条件,因此,社会的支持是推动乡土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首先,鼓励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所面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中华文明物证,能够直接呈现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其免费开放可以为学校组织学生到馆参观提供便利,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乡土课程中涉及的内容,切身感受自己乡土的历史文化,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激发热爱乡土的情感。其次,学校要注重与文化机构、民间团体等的合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乡土知识虽然源于乡土生活,但学生日常所接触到的往往非常有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乡土知行的脱节。以乡土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能够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绚丽多彩的社会,使其在实践和体验中增长乡土知识,内化乡土素养,促进行知结合。总之,学生通过走出校园、走进乡土环境、接触丰富乡土文化资源,能够拓展知识视野,增加感性认识,在实践经验和切身感悟中实现真正的成长。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山东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调查研究”(13CDYJ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