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硕士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无缝对接探索
2020年04月23日 03: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23日总第1913期 作者: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 曹进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陈霞

  思政教育的本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通过施加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课程思政建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全社会育人大格局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面对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和国际形势,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为翻译硕士开设了素养类课程《国策与省情》,通过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教育资源,形成了多维立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五个结合: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坚持思政教育教材与专业教材的有机结合、坚持思政学习与专业学习的有机结合、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有机结合、坚持育德与育才的有机结合。

  专业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显性引导功能。

  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需,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本课程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汉英双语)为核心教材,以《政府工作报告》(汉英双语)为拓展教材,同时还选择了与国家治理相关的政治语篇及与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实用型双语文本,供学生对比研学,精进翻译水平,提升政治素养。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言语恢宏大气,旁征博引切中要害,充盈着浓郁的人文情怀,闪烁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光芒。系列讲话涉及大量诸如“尚贤者,政之本也”“行百里者半九十”“雄关漫道真如铁”等名句、古语、诗句,也不乏“凿壁借光”等典故。这些古语、典故、诗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更是翻译硕士学习过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珍贵素材。

  教师团队还将“学习强国”中的“每日一词”“头条英文播报”内容及时推送给学生,这些信息覆盖面广、翻译精准、表达准确,学生能很快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新精神、新指示,及时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表达,同时不断提升翻译水平。

  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汉英双语文本,学生不仅从宏观层面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从微观层面精准掌握了许多中国特色核心概念的英文翻译。这不仅是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更实现了学生思政教育的巩固和提升,对翻译硕士思政教育具有显性引导作用。

  专业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隐性塑造功能。

  在翻译硕士培养过程中,如果说《国策与省情》是翻译硕士课程思政的主阵地,那么隐性课程就是实现思政教育潜移默化的“演兵场”,有利于强化思政教育的时效性,有利于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第一,《国策与省情》培育了翻译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了立体多维的隐性育人环境。任课教师组织学生赴八路军办事处、兰州新区、厂矿企业、博物馆、科技馆等地,深刻认识新中国来之不易,领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感受丝绸之路的辉煌。邀请离任大使、外事干部、资深翻译进入课堂,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互融互动,为未来进入翻译行业、成为职业翻译打下良好思想与实践基础。

  第二,《国策与省情》隐性课程中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政治追求和翻译行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志愿者圆满完成了“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亚洲合作对话丝绸之路务实合作论坛”等多项翻译志愿服务,志愿者战胜了戈壁风沙、高原缺氧、烈日暴晒、饮食不便等困难,展示了语言服务志愿者的朝气与风貌。

  第三,该课程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在实践中了解民情、国情,接受有温度、有情怀、有志向的思政教育,激发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使社会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最佳“第二课堂”。《国策与省情》课程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改进授课方式,采用志愿服务、语言服务、走村入户、厂矿走访、社会调查等方式,时时处处体现出“强化实践育人、提倡环境育人、鼓励社会育人”的育人理念。《国策与省情》将翻译教育化有形为无形,融课堂于社会,通过课堂化人、实践育人的方式,践行了“五育并举”教育方针。

  显性引导与隐性塑造的有机结合。

  《国策与省情》课程有效对接显性课堂与隐性教学,有效实现了思政教育“显性引导和隐性塑造”的有机结合。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的部分内容。学生在小组报告中梳理和介绍了“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历史背景,分享了其中的中国特色核心概念的英文表达,例如,“一带一路”倡议(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policy coordination,connectivity of infrastructure and facilities,unimpeded trade,financial integration,and closer people-to-people ties )等。结合《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专题,教师组织学生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通过实地学习,学生不仅对丝绸之路文明发展有了深刻了解,也对中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核心作用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国策与省情》课程不仅做到了专业教学和思政教学的结合,也是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有益实践,实现了翻译硕士“课程思政、同向共振;显性隐性、发展提升”的培养效果。6年来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表明,《国策与省情》课程有利于翻译硕士从双语翻译的角度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当今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翻译责任心,使得翻译硕士的思政教育与专业发展的融合落到了实处。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