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两个坐标
2020年04月23日 03: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23日总第1913期 作者: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 刘瑾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提出了要求。目前,全国不少高校都在探索实施课程思政。

  在探索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深刻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高德毅、宗爱东,2017)。也有学者将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为:在所有的课程教学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有机统一,提炼出课程中蕴含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价值范式,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有正确的方向(肖香龙、朱珠,2018)。可以看到,虽然学界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但其核心都聚焦于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也都指向“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根本目标。要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我们还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避免将课程思政简单等同于“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或专业课程完全“思政化”。

  在外语教育领域,课程思政也正在广泛开展,大多是结合具体的专业课程探讨思政元素的融入,主要是微观层面的教学实践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因此,推进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应该是当前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重点。抓住这个重点的关键,首先是找准两个坐标。

  一是构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内容体系。长期以来,外语专业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外语技能和外国文学文化,尤其重在语言技能的操练,这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但随着外语学习资源的丰富和外语学习技术的提升,语言技能不应当还是外语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至少不应当把重心停留在语言形式的操练上。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外语专业的历史使命有了新的变化。外语专业应该在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战略中,肩负起重要的时代使命。总的说来,外语专业如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这是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一个切入点。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外语专业可以在融通中外、国际传播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等方面大有作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开展也能在内容上更好形成体系,外语也可以作为融通中外和国际传播的工具在话语传递、话语转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下外语教育领域正在开展的一些课程思政实践,将中国元素的融入作为重点,这确实弥补了过去外语课程的不足,但也存在对自身了解不深、对用外语叙事研究不够,从而流于形式的情况。应该说,课程思政的推行,为外语专业从一个更高的高度思考自身走过的历程和对自身进行调整提供了方向和指引,同时也会让外语专业学生颇受诟病的“思辨缺席症”得到改善。

  二是构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体系建设,才能更好发挥外语专业课程的思政功能。当然,外语专业课程思政课程体系不是要重新建立一套课程体系,而是根据内容体系从宏观上与思政课程、通识课程等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前不久英语专业刚经历了一场大讨论,其核心点其实最终可归结为英语专业自身所属学科的知识体系问题。英语专业并不只是语言技能问题,也并不是靠与别的专业复合才能维系,应该有自身的知识体系,即所属学科体系,这是英语专业自立自强的根基。2018年国务院学位办将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的十三个二级学科调整为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翻译学及国别与区域研究五大学科方向,这使得外语学科体系更加明晰,也更加凸显了国家需求。外语专业课程体系长期以外语技能为主,工具性较为明显,课程思政的介入不易成为体系。在新的学科体系之下,专业课程体系也应该有相应的调整,如翻译与对外传播、国别与区域研究、中西哲学和文化等都可以成为专业课程模块。这种以学科体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路径,可以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体系和载体,专业课程思政也会变得更具操作性,而不只是流于形式,或者只是简单的“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

  总的说来,新时代赋予了外语专业新的时代使命,外语专业应当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中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抓住“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从实践中找准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这两个坐标,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