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创客教育中学习者“身体”的困境
2020年04月23日 03: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23日总第1913期 作者:胡翰林 沈书生

  创客教育,是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做中学”“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等教育理念的代名词,其倡导通过动手造物来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创客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学习者相应的身体操作与身体运动来辅助创新创造。而当前在创客教育开展过程中,学习者身体没有实现应有的放开与自由,身体面临的困境直接影响创客教育的教学效果。破解当前的身体困境,重视身体在创客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才能更好地促进创客教育开展。
  
  困境:身体作用的“旁落”
  
  身体与情境,在场性不足。在场是学习者高度融入情境的一种身心沉浸状态,当前在创客教育开展过程中,学习者身体鲜有亲历真实的环境或相应的情境,在场性不足,教师仅从某些特定的抽象视角出发,呈现片面、单调的学习材料,忽视情境的丰富性与全面性,剥夺学习者身体在相应情境中应有的主动探究权、感知权,学习者的创新思维从何而来不得而知。因此,学习者在创意激发、讨论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会显得有些“不着边际”,脱离当前问题重心。

  身体与技术,体验性迷失。技术能够帮助学习者获取更多的经验信息,是创客教育的重要支撑架构。技术的重要性容易给当前实践者造成一些误区,出现了一种技术导向的实践取向,认为掌握技术就能把控创客教育,使其顺利推进。实际情况却展现出创客空间中技术资源丰富、创客教育的开展相当单调的局面。究其原因,过多强调技术的重要性,导致片面理解创客教育,使其异化为“技术的教育”,学习者身体沉浸于体验“新奇”的技术。

  身体与空间,动态性受限。创客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仍未完全脱离传统课堂中既定与固化的套路,按照预先的规划进行教学,制约学习者的身体行动与思维发展。实际的创客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感知交互不断发生实时多样、教师不可预测和控制的变化,造成学习者意义建构、创新思维等发生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具有不可预见性。如果按照某种既定教学结果来控制教学过程的走向,忽视造物所需自由动态的环境氛围,只会折损应有的教学效果,造成学习者思维自由发挥受限,进一步阻碍创新思维的发展。
  
  超越:身体中道的复归
  
  身体在场,促进创新探求。一是要重视三类创客空间的建设。首先是以实际场所、实际物品等组成的物理空间,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而全面的学习场景。学习者利用技术在物理空间中可以进行问题调查、现场勘查、数据收集等步骤,通过与真实环境的不断交互来发现问题、建构认知、激发创新,并逐渐深入到当前的情境中。其次是给予学习者一个与真实物理世界相似体验的虚拟空间,其呈现的直观性与有效的交互性,支持学习者进行虚拟模型搭建、多视角观察、模拟体验、线上交流等,提升学习者对事物的全面理解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最后是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进行有机融合的增强现实空间,为学习活动增添“逼真感”与“沉浸感”,支持学习者进行模型搭建、物体跟踪监测、模拟测验等一系列活动,促使学习者身体感官受到的刺激增加、感知增强,有效地调动先前在物理空间及虚拟空间中形成的已有经验来加深认知,促使学习者形成一个“在场”的认知共同体,利于创新激发。二是注重相关情境的渐进引入。以真实案例为载体,创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向学习者抛出与知识内容有关的真实案例,将学习者带入相应的情境中,并以此为抓手逐渐呈现相关知识内容;问题驱动主动探求,以提问来激活学习者对知识的探求欲,以积极发挥学习者在情境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者对创新的探求;情境模拟展现知识应用,使学习者在充分了解情境的基础上感知信息并运用知识,对知识来源或知识实践的背景、环境等进行模拟或再现,使学习者在类似的真实情境下自然地融入其中,成为某个角色或与某种心理状态产生共鸣,从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理解抽象知识的来源并将其运用于造物过程。

  具身造物,技术抽身而去。一是要正视技术对学习者身体而言的扩展作用与延伸作用。技术的本质可以视为人体感觉运动器官的一种扩展与延伸,学习者在技术的帮助下可以更容易地获取某种知觉以及信息,因此,其实质仍是通过身体感觉运动器官与环境的相互建构过程而获得的。具身造物是将学习者身体与技术一体化、同一化的状态,因此,如何借助于技术有效地使身体融入环境并参与到造物过程中才是重点关注的对象,而非过度沉迷于技术体验。除了个人自身因素,技术能否恰好满足我们的需求往往是由其是否利于感觉器官的信息感知或信息感知的顺畅程度而决定的,而不是技术本身。技术被流畅地运用时,已然为技术具身状态,我们便会忽视技术的存在进而沉浸于目标中,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内容,而这恰好是运用技术的最佳状态,即技术的“抽身而去”。二是如何实现技术的“抽身而去”。首先依赖于创客教师良好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时的把控能力,使学习者能够将关注点集中在学习目标与创新创造上,而不会被技术过度“吸引”,偏离重心。其次,选择更具人性化设计的技术,人性化的技术充分尊重了使用者的生理、心理等多种需求,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优化技术本身所造成的认知负荷,减少技术使用带来的困惑,并获得技术使用的愉悦感。

  动态氛围,促进创新生成。创客教育的课堂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依据教学目标固定课堂教学的流程和步骤,应使其自由化,以课堂环境的高度自由推动教学过程突破预设,倡导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以此来丰富学习者的认知构建,并营造学习者造物过程所需自由开放的环境氛围。在项目展现的过程中,结合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有助于激发学习者兴趣点与探究欲的开放性任务,促使学习者在问题情境中自由探究、发散思维、提出创新,利于其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解决思路。在学习资源获取的过程中,除教师自己准备的教学资源外,给予学习者自由探索收集学习资源的权利,引导学习者发挥网络的优势,通过官方权威网站、网上公开课程、网络学习社区以及技术论坛等获取学习资源。同时,鼓励学习者到创意工作坊、创客社区等实际场所中获取实体资源,利于形成“线上—线下”贯穿的全方位资源获取的自由氛围。此外,给予课堂环境中学习者身体的高度自由,使其不受传统课堂固定坐姿的“规矩”拘束与“纪律”限制,在自由化的课堂空间中充分运用身体各感觉运动器官参与认知过程,同时辅助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做到课堂的“形散而神聚”。创客课堂教学过程的突破预设和高度自由构建出一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观,营造出自由开放的课堂环境氛围,满足学习者不断丰富自我认知的诉求,使得学习者在不断生成、创造的课堂中有一个身心自由的学习与创造体验,以此激发学习者进一步深入思考,在身体、大脑与环境不断交互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思维发散、寻求创新的动态生成过程。
  
  (本文系“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