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平 黄帅:《自然》刊发教育类文献分析
2019年04月04日 08: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4月4日第1667期 作者:杨天平 黄帅

  《自然》创刊于1869年,迄今已有150年历史。在漫长的杂志发展史中,《自然》因刊登过诸多科学巨匠(包括达尔文、爱因斯坦、霍金)的研究成果而蜚声世界。20世纪中期后,《自然》凭借其超高的影响因子备受学界推崇,赢得了“世界顶级科学期刊”的美誉,并成为“相关科学研究及科学史研究甚至近代社会发展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笔者以“教育”为关键词,在《自然》在线数据库中检索,并根据“相关性排序”,筛选出121篇相关度最高的文章进行文献内容分析,进而总结《自然》中教育类文献的主题及特点。这为我们认识以《自然》为代表的国际顶级科学期刊提供了另一角度的例证。

  重点关注科学教育等问题

  科学教育是《自然》关注的永恒命题。英国是科学教育的发源地。从17世纪开始,牛顿、培根等近代科学巨匠都曾致力于将科学融入教育事业,他们通过著书立说、发表演讲、公开辩论等方式为科学教育摇旗呐喊。《自然》创刊后,以詹姆斯·斯图亚特(James Stuart)、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以及托马斯·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为代表的科学家群体便将其当作宣传科学教育的舆论阵地。

  斯图亚特在《自然》第1期与第2期连续发表了《剑桥大学的科学教育》与《女性的科学教育》,倡议关注大学和女性的科学教育。斯宾塞也曾多次参与《自然》组织的有关教育话题的讨论,他曾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为了智慧、道德、宗教训练的目的,最有效的学习还是科学。”另外一个较有代表性的科学家是赫胥黎,他认为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实现全人的培养目标,主张把科学教育引入一切学校,设置科学教育课程体系。

  科学家的呼吁亦引起了政府层面对科学教育的重视。英国政府针对科学教育的发展问题,在20世纪相继出台了多项法案,组织了系列调查。1902年,英国颁布了《1902教育法案》(Education Act 1902)。《自然》随即发表了《科学与1902教育法案》一文,大加赞赏该法案中提高科学教育经费的做法。1944年,英国政府成立了以尤斯蒂斯·珀西(Eustace Percy)爵士为主席的特别委员会,研究英格兰和威尔士高等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问题。一年后,该委员会发表了《高等技术教育》报告。《自然》对于该报告的讨论持续了11年,共发表了25篇文章。

  综上,科学教育是《自然》教育类文献的一大主题。它对科学教育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在教育领域的融入进程,为推进科学教育,培养科学精神,形成科学价值观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

  此外,检索结果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大学的文献,表明《自然》非常关注高等教育发展。按其内容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大学的科学教育的文献,另一类是介绍各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状况的文献。

  《自然》所刊高等教育的文献多涉及科学教育。如在1886年发表的《牛津大学的医学教育》,作者呼吁牛津大学不应单单授予学位,更应该发挥其普及医学教育的职能。1933年发表的《曼彻斯特大学中的化学教育》详细介绍了曼彻斯特大学化学教育的学科设置、教授席位等。此外,该主题还涉及物理教育、化学教育等。

  《自然》还刊登了一些关于世界多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文章,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中国、印度、德国、非洲、澳大利亚、西班牙、荷兰、美国等。其中一部分文献属于介绍性的文章。如1915年《自然》第96期刊登的介绍中国高等教育状况的《中国的现代大学》一文,介绍了当时的政府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贡献,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另外还有关于德国、加纳、美国等的文献。另有一部分是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评论文章。如1995年《自然》第378期刊发的《未来十年中国的希望》,认为虽然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复杂的语言体系和不稳定的政策环境是需要克服的困难。

  《自然》还刊发了大量讨论现实教育问题的文章,多以科学家之间“争论”形式呈现。这显示了《自然》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关注。《自然》关于军队教育问题的讨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自然》还刊发了关于军队教育的若干文章。1941年,战时的英国颁布了《英国军队教育计划》,这份计划在当时被誉为“英国已实施的最伟大的成人教育实验”。《自然》对此计划给予了高度的关注,陆续刊发了系列讨论文章。1943年,霍金斯中尉(Lieut T.H. Hawkins)在《自然》第151期发文高度赞扬了该计划,认为该计划中的科学教育仍然只是简单概括,并希望这一问题得到更为充分的讨论。1946年,西里尔·罗艾德少将(Major-General Cyril Lloyd)被任命为负责军队教育的事务主管。同年在《自然》第157期的一则新闻中,作者认为罗艾德将军曾先后就读于伦敦大学和剑桥大学并且参加过诺曼底登陆战役的双重经历能帮助其开创军队教育的新局面。随后罗艾德少将在《自然》第158期发表长文谈论战时颁布的《英国军队教育计划》,他以参与者的身份详细阐述了该计划制定的始末、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之处。文章发表后,这一话题引发了英国社会的广泛讨论。1948年,《自然》第161期刊登了三篇关于此计划的文章,包括罗艾德将军在内的三位作者都认为军队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复原军人重新适应社会并成为合格的公民、工作者。他们认为《英国军队教育计划》虽然仅仅是一个临时性的计划,但是它为和平时期军队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珍贵的政策范本和实践经验。

  刊发主题多元、时效性强

  《自然》的办刊宗旨是通过迅速公布科学领域的重大进展以为科学家服务,并为讨论科学问题提供平台。这样的宗旨决定了《自然》所刊发教育类文献主题多元和时效性强的特点。总体而言,从创刊的1869年到20世纪中叶,由于科学主义思潮的流行,《自然》的教育类文献重点关注各级、各类教育的科学教育议题。二战前后,《自然》刊发了系列讨论军队教育问题的文章。20世纪中叶后,伴随教育的多元发展,教育类文献的主题趋向多元化,涉及了教育财政、教育产业化、教育国际化以及世界各国教育情况的议题。

  同时,《自然》所刊发教育类文献还呈现出体例多样、表达通俗易懂的特点。据笔者统计,教育类文献主要集中在《自然》的研究、来信、新闻、随笔、文章、评论栏目。而据我们所知,《自然》每期约15个栏目中,只有来信和论文两个栏目刊登学术论文。显然,教育类的大部分文献不在其学术论文行列。从语言表达来看,文章通俗易懂,甚至有些形象生动的语句。例如,《自然》1878年第18期刊发的文章中这样报道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的年会:“今天的会议室被安排在圣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的测验厅,大门几乎被汹涌的人潮挤破,500张会议入场券不到3小时便被抢购一空。和往届一样,荣誉秘书(指会务组)以充沛的热情安排了此次会议,目前为止他们的工作相当出色。”这些内容既无准确的学术概念界定,又无规范的学术表达,始终给人不那么“科学”的感觉。

  对我国同类期刊的借鉴

  通过对《自然》教育类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它并非典型意义上的专业学术刊物。它不但关注重大科学发现,也“八卦”科学家的日常;不仅关注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亦关怀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领域的微观变化;它以综合性的学科视角观察和记录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百余年的发展史上,《自然》凭借其紧密联系时代的特点与综合性的学科观察视角,成功地实现了从科普杂志到两栖(科普与学术并重)杂志的转变,并发展成为现今拥有51个子刊的出版体系。

  《自然》中教育类文献的主题以及特点引发笔者更深的思考:国内学界应该如何看待以《自然》为代表的顶级科学期刊?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自然》的成名之路对我国同类期刊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国内的综合期刊不仅应该关注《自然》商业运作、出版模式等外在的“形”,更应抓住其内在的“神”,学习其两栖办刊模式,积极探索扎根中国土壤、放眼全球的期刊发展道路。

  第二,对国内各科学领域,尤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而言,《自然》并非某些特定学科的自留地。它多元化的选题倾向、对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关怀以及数量众多的栏目设置(目前每期约有15个栏目)为中国学者了解国际学术前沿,进而在世界顶级科学期刊上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了平台和基础。

  第三,反思现行的学术评价制度,破除“名刊崇拜”思想。不可否认,学习并引入国外的科研评价体系对鼓励我国科研人员瞄准国际有正面的引导和提升作用,但是学术评价制度化过程中出现的“一刀切”、唯论文、学术失范等现象造成的不良影响已经开始显现。笔者认为,我们必须破除这样的“名刊崇拜”思想,全面、理性、深刻地认识以《自然》为代表的国际顶级期刊,并进一步反思现行的学术评价制度。事实上,2018年末教育部、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开展的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国高等教育崛起与发展研究”(7177414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