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启光:推动高等教育全球流动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年09月06日 08: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6日第1531期 作者:杨启光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地的相互联系胜过以往任何时代,相互依赖程度也前所未有。但是,不同社会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依然重重,人类面临更多复杂与严峻的挑战。只有不断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积极构建适应人类区域一体化与多元融合交流的新型国际关系,才能更加团结,一起应对人类可能面临的危机与压力。搭建高等教育全球开放合作与融合桥梁,增强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包容性,丰富大学生的国际经验,提升他们的全球流动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精神和全球胜任力的全球化人才,是开启全球互联互通与开创人类未来新前景的重要途径和策略选择。

  全球化与国际教育流动相辅相成

  人的流动作为重要的因素,在全球世界和平与人类永续发展中显得愈加重要。高等院校学生的全球流动力对未来教育与人力资源储备具有重要性,它不仅有助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在国际市场有所作为,而且有助于个人生涯发展与自我实现。美国国际教育协会最近的研究表明,国际教育经验与当今能够成功就业所需的关键技能之间有直接影响及正向关系。长期的国际流动形成的跨文化学习经历对随后的就业机会、职业前途,以及外语和沟通技巧的发展有显著的效益,其中跨文化技能、好奇心、灵活性、适应能力、信心,以及自我意识等素质从中得到的发展最为明显。此外,处理人际关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显著的提升。

  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相关研究报告发现,大多数受访学生认为,其出国经历与将来的工作、学术上的发展以及个人发展具有正向相关。学生认为即便国际流动的时间短,也能产生与长期在外国的相类似效果。学生选择出国学习、工作或担任志愿者的主要动机,是希望能有一次充实的国际体验,以促进未来职业生涯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以培养具有全球思维、国际意识及全球胜任力的学生为主体的全球高等教育流动外,学者的全球流动也是高等教育全球流动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这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象征和实际所需,并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

  “逆全球化”影响高等教育全球流动

  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变化而造成的所谓 “逆全球化”现象,直接影响到2016年以来以美英两国为代表的国际学生的增加趋势。在美国教育专家菲利普·G.阿特巴赫看来,受各种社会趋势和政府政策的影响,预计国际学生流动性将不会大幅度减弱,但是其增长率在未来几年可能会出现明显的放缓。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保护主义对国际留美学生带来了显著影响,美国新录取留学生人数十年来首次出现减少的情况。最近,美国大学注册招生办公室协会的实证问卷调查指出,大约有四成的美国大专院校出现国际学生2017—2018学年入学申请下降的趋势。如果考虑到美国政府颁布一连串紧缩移民政策的因素,加之可能实行的缩减美国国务院互惠生计划等外国工作计划等政策,国际学生与国际学者申请数将会明显减少。在英国,经济的低速发展以及新近“脱欧”事件等的综合影响,使英国在留学、工作和移民政策等方面做出了相应调整,导致留学生在结束学业后通过工作签证留在英国的可能性持续降低,因此英国留学生增速也会放缓。

  尽管一些不可预见和不确定的潜在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全球高等教育机构招收国际学生不再顺畅,国际学术教育与人文交流合作关系会受到冲击,但是全球化进程的力量不可抗拒,全球高等教育国际人员的交往流动大趋势及其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地位不会改变,目前情况只是全球化发展进程的插曲。与英美国家形成对比的是,其他国家利用该时机,积极采取新的措施招收国际学生与高端科技人才。

  中国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全球流动

  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积极推动全球化的国家,其政府与高等院校机构正不断加大教育开放与交流的力度。一方面,积极给予年轻人在国外学习和建立关系的机会;另一方面,张开双臂热切欢迎外部人才融入国家内部,采取多种政策创新来推进国际学生的全球流动能力。这对于促进全球未来和平发展至关重要。

  2017年末,由全球化智库(CCG)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指出,2016年中国留学生呈现更多高级人才回流的趋势,而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来华留学发展的增长点。其中,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长最快的生源国为韩国、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老挝,增幅的平均值超过20%。随着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同时也吸引着更多国际化高端人才,业已成为世界第三与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

  新型国际关系需要高等教育全球流动

  伴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对全球化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人类社会步入新的关系网络体系与国际秩序之中,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全球治理格局。习近平同志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理论,要求包括教育在内的全球治理体系有新的变革。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建立多种形式的教育合作平台,推进教育人文交流,使得国际学生的全球自由流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为解决全球教育治理挑战提供了具体的治理方案。

  中国政府致力于对新的全球化的认识与理解,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国际关系,以促进和而不同与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恢宏理想。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思想指导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全面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扎根中国土地并积极汲取海外先进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形成一系列教育合作与对外教育援助平台,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让中国日益成为全球接收高等教育国际学生的主要增长极。在中国愈加自信地融入全球化进程的示范与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及一些发达国家,也积极融入新型全球化模式建构工程中,共同强调全球化人才与具有国际经验的重要性,这日益反映到国际学生流动变化上来。国际人才蓝皮书报告显示,在全球留学生十大生源地中,亚洲占六席(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伊朗和印度尼西亚),中等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生源将进一步增加,世界范围的国际教育呈现多极化方向发展。

  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将是不可逆转的。以复杂性与多样性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全球化,带给世界与人类的将是利弊兼具的挑战与机遇。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全球化创造的知识是人类共同遗产,应该与教育一样,被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而共享与相互交流。为此,积极面对未来全球化发展,发挥人的交流、流动与互通因素对全球化的核心和关键作用,通过人类社会集体努力,将不同社会的知识创造、习得、认证与应用向所有人开放,统筹知识治理与教育治理,日益成为新时代下全球教育发展新方向。全球教育中的交流是文化互通的基础,而国际学生的交流、流动与迁移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基石。作为人类文明传承与文化理解连通的重要力量,跨文化教育与全球化流动学习需要在新的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独特的功能,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国际学生扩张过快,很多大专院校基于国际教育贸易的动因而忙于招收国际学生,却疏于提供相应的教育教学配套辅导、友善的校园环境,造成校园乱象。“谁”在全球流动以及由此积累的所谓“流动资本”带来的教育收益的新型不平等涉及全球流动正义问题,而人类知识的传播、复制与创造也出现了私有化趋势,这都需要高等教育机构重新思考国际学生流动与全球教育治理价值的定位,将多样、自由、公平流动的美丽校园作为推动人类各国文化文明理解交流的营地,扩大教育人文往来,提升学生的国际流动能力与水平,与国际政府机构、民间社会组织及其他合作伙伴协同建设人类教育共同体,进而推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增加人民生活的福祉。这应该成为今后全球国际教育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时代新主题与新任务。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生全球流动能力发展研究”(BDA18002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