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智辉 眭依凡: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2018年06月07日 08: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7日第1467期 作者:毛智辉 眭依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旨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我国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及知识创新方面的差距,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则旨在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这两者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对改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增强我国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具有深远意义。

  高等教育服务于国家的创新发展和经济增长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努力,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成为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创新发展成为引领其他发展的动力。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以来,我国快速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但这种以外延式发展模式为主的规模扩张已经带来了诸如资源高度紧张、动力严重不足以及结构、规模、质量、效益不协调等诸多问题,大而不强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特征。高等教育服务于国家的创新发展和经济增长,一方面要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变,另一方面其本身也要从规模、速度的发展向质量的提高转型。“双一流”建设恰好满足了这两种需要。

  内涵式发展注重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

  相对于外延式发展强调规模与数量的增长而言,内涵式发展则更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双一流”建设要立足于经济社会需求,发挥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功能,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这不仅是高等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截至2017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位,大学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并不多见,达到世界一流的大学更是少数。“双一流”建设不仅能起到示范与带动作用,而且可以推动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通过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可以培养一流的人才、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从而更加富有成效地为社会服务。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向普及化阶段快速迈进,但距离高等教育强国尚有差距,放眼世界,凡是高等教育强国都必定有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其存在与发展以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为鲜明特征。

  “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高质高效发展的必然选择

  基于我国经济转型及高等教育质量与效益不高的双重背景,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唯一选择就是深化改革。

  “双一流”建设既是实现国家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自身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的必然选择,“双一流”建设最关键在于“加快”。加快“双一流”建设的途径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更新高等教育发展动力。首先,要明确内涵式发展绝对不等同于外延式发展。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外延式发展强调投入,而内涵式发展强调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应该走出一条这样的道路:先是实现规模与速度发展,然后进入效率优先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这个高质量发展包括转变发展方式、优化高教结构和创新发展动力等方面。其中,如何创新发展动力需要特别考虑,要从简单依靠投资驱动向依靠改革驱动转变。从宏观上说,要积极构建多样化参与机制、办学资源竞争机制以及完善“双一流”建设中的动态监督评估机制,促进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在微观上,要推进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展组织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科研体制改革,激发高校办学积极性,增强高校办学活力。

  第二,加强政府政策制度的供给与支持,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与制度保障。“双一流”建设不仅是资金投入的供给,还有政策制度的供给,即政府供给给谁、供给什么、供给多少以及供给后如何管理等,这些都关系到能否加快“双一流”建设及其成效。所以从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需要来说,我们必须研究高等教育政策供给的问题。具体来说,政府应充分发挥其政策制定的主导作用,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及大学内在发展规律,在“双一流”建设的供给对象、供给方式以及供给管理等层面制定具体的供给政策,以当前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突破的关键领域为主要着力点,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人才、资源、制度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时,政府要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遵循大学学术的独特规律,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第三,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提升高校办学质量。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内容。《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要 “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同时要“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双一流”建设必须要将一流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根本目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人才战略需求,从知识、能力、情感等维度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借鉴国内外科学研究的最新优秀成果,深化教学内容改革,通过改革教学手段与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外,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校整体办学质量的有效支撑,与高水平的科研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高水平的科研能有效促进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也可反作用于高水平的科研,在高水平的科研和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又能稳步推动学科与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全面提升高校办学的整体质量。

  第四,注重特色发展,增强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特色发展能够为大学和学科注入长久的生命力和活力,并增强大学和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凸显特色是“双一流”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双一流”建设离不开中国特色,在追求世界一流的道路上,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于本国国情,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出具有社会主义鲜明特色的一流大学模式和优势学科。一方面,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优化大学布局,引导大学合理定位,特色办校、特色立校、特色兴校,同时要借鉴国际经验,强化人才培养特色、科学研究特色、服务社会特色及文化传承特色,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另一方面,大学应当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结合自身办学历史、办学资源以及地理区位条件,集中力量发展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参照国际通用评价标准打造世界水平的中国一流学科。

  “双一流”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阶段,为推进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而实行的重大战略决策,满足了国家经济转型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向效益、质量提升转变的需求。加快“双一流”建设对于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意义重大,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仅对改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增强我国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具有深远意义,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所在。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