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学:慕课推动大学课程深刻变革
2018年03月22日 08: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22日第1416期 作者:刘俊学

  

    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产生了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实时交互”和“大数据采集分析”是慕课的两个显著的技术特征。基于这些技术特征,慕课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呈现的创新特质体现在:一是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形态”,这种课程教学形态既不同于传统的课程教学,也与以往的在线课程相区别;二是创新了高等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慕课使高等教育服务供给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迫使高等教育服务供给由原来的学校单一主体向社会化的多主体供给转变;三是基于大数据“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真正得以落实。慕课的独特创新品质,影响和改变了大学的课程体系与结构,推动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

  慕课时代的大学课程:演变及其趋势

  慕课时代的高等教育,学生跨学校、跨地区甚至跨国界选修课程成为可能,传统教育体制下课程由学校供给的单一结构被打破,高等教育服务供给结构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慕课平台与高等教育体系相融合,具体表现为:一是学习者在慕课平台上选修课程,大学承认其学分;二是课程平台与大学合作,大学购买课程的使用权,将课程纳入大学课程体系。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学生选修其他大学或课程平台的学分将会逐渐增加。慕课时代大学课程体系呈现出结构性变化。

  第一,“校内课程”向“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并存转变。所谓“校内课程”是指由大学及其校内教职员工所提供的课程,这类课程其产权归属于大学及教师。传统模式下的大学,学生从进校到毕业,不论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也不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基本都是在大学校园内完成的。传统大学课程基本都是校内课程。“校外课程”是指由大学主体之外的其他社会主体(包括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事业单位甚至个人等)所提供的课程。慕课的发展及课程认证与学分互认的逐步实施,使得校外优质课程逐渐被引入高等学校内,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范围与空间日益扩大。因此,慕课时代的大学课程不仅包括了校内课程,也包括了校外课程。“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共同构成了慕课时代大学的课程体系。慕课时代,学生的毕业学分构成将不再局限于一所高校。大学面向校内外重组课程资源,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

  第二,“传统课程”向“传统课程”“网络课程”与“混合式课程”相结合转变。慕课时代的大学课程按课程呈现方式(或者说课程教学形态)不同,可划分为传统课程、网络课程以及混合式课程等。传统课程教学形态即以教师为主导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针对固定的对象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这种模式最主要的特点体现为“班级授课,批量生产”。网络课程教学形态大体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完全网络课程模式”,即学生在学校认可的慕课平台上自主选修课程,自主参与学习,修完结业后取得课程证书,学校承认其学分;二是“网络课程+学生自助式面对面互动模式”,即学生学习网络课程的同时,利用虚拟社区平台寻找相同兴趣,或者选修同一课程的学生,自行组成小组,自行安排学习交流和面对面互动。混合式课程教学形态是一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形态,如“翻转课堂”等。慕课时代,大学课程教学形态呈现出“传统课程教学形态”“网络课程教学形态”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课程教学形态”并存,且“传统课程教学形态”逐渐减少,“网络课程教学形态”尤其是“基于网络的混合教学形态”逐渐增加的态势。

  慕课时代的大学课程:体系及其变迁的意义

  慕课时代的大学课程,可以按照课程提供主体或课程产权归属不同划分,也可以按照课程呈现方式或者说课程教学形态不同划分,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慕课时代大学课程的内涵与发展,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慕课时代大学课程体系、掌握慕课时代大学课程的演变及其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两种分类方法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大学校外课程主要依托网络平台以网络课程的方式呈现,常见的有慕课、私播课(SPOC)等;大学校内课程既有按班级授课的传统类课程,也会有慕课、私播课等网络课程,以及基于网络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课程。大学课程体系的两种分类方法及其相互关系见左图所示。

  慕课时代,大学课程从“校内”拓展到“校外”,从“传统”转向“网络”与“混合”,课程演变和结构变化引发了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从“以班级授课为核心的学校制度”向网络化、分散化和个性化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多形式转变;教学评价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而呈现出即时性与多样性。课程演变推动了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生革命性变革。

  慕课时代,大学教学与学位授予出现了分离,大学课程在大学与大学之间,以及大学与社会之间进行重组与重构趋势明显。课程将成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载体,以课程为基础的高等教育新一轮竞争格局将逐渐形成。“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显。随着学生课程选择范围与选择权的不断扩大,课程能否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学生学习体验与感知如何,将成为课程成败甚至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未来大学的竞争将主要表现为课程的竞争,谁的课程赢得了学生的青睐,谁就能赢得未来大学的竞争优势。因此,大学立足于课程,聚焦于课程,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功能有机融入课程,重构大学课程与课程体系,积极培育和打造与其功能定位相适合的大学课程,是其抢占先机、赢得未来发展的关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MOOCS背景下地方高校战略重构与流程再造研究”(14BGL2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工学院)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