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民:行业学院——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新形态
2017年12月21日 08: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21日第1357期 作者:陈新民

  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7%,目前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在内涵和质量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的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如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越来越成为改革的关注点,改变地方本科高校传统办学观念、传统办学模式的呼声日趋强烈,地方本科高校面临着全面加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强与地方产业企业对接合作的发展任务。“转型”成为我国地方本科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一条新路径。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实践探索

  为了推动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转型,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文件。在随后的两年时间内,全国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基本上都出台了相关的落实细则和举措,推动省域层面的应用型转型工作,发挥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一是省域层面展开了大学分类的有益探索,进一步推动地方本科高校明确应用型发展定位。按照科研功能的发挥程度,可将传统的大学划分为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长期“同一把尺子”下的“等级办学”,使得地方本科高校盲目追求“高、大、全”,办学特色不够鲜明。为了鼓励地方本科高校走出“象牙塔”,很多省份在这轮转型过程中实施了大学分类和分类办学的改革。例如,上海市将大学划分为“学科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应用技能”四类,以及“综合、多科、特色(单科)”三型,鼓励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方向发展;山东省将大学划分为研究型、应用基础型、应用型、技能型四种类型,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方向发展。二是省域层面开展了转型的试点工作,设计了转型改革工作路线。根据《指导意见》要求,有些省份采用“高校制定转型方案—组织省级层面遴选—立项转型试点高校”的路径来展开试点工作,有些省份采用“高校制定转型方案备案—高校先依照转型方案实施改革—一、二年后组织省级评比立项”的路径来进行。由于省级层面的大学分类和试点改革往往与大学考核和经费拨款等相对接,因而其对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具有很大的“牵引”作用。

  两年来,结合自身办学基础与优势,地方高校展开了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转型实践和探索。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地方本科高校较好地借鉴了这些年来我国“卓越工程师计划”改革和专业认证的先行经验,以大学生应用能力提升为目标,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要素变革为手段,着力破解制约转型发展的要素短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例如,一些高校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展开了以创新创业为旨向的转型改革;一些高校则结合区域产业需求,展开了以专业集群建设为核心的转型改革;还有一些高校则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展开了以行业学院建设为核心的转型改革等。

  行业学院具有良好的组织形态

  在这一轮转型发展中,其核心旨向是“高校要以更大的胸怀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要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途径、新方法。行业学院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态逐渐在改革中显现,成为传统“校企合作班”、“订单班”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的升级版。

  行业学院主要是指高校与龙头企业紧密融合,政府、行业、其他企业参与,以行业(企业)的生产链、产品链、技术链和服务链为对象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的应用型的专业学院。需要说明的是,行业学院不同于20世纪末我国“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下的行业性高校;它主要是综合性或多科性高校为了创新人才培养和转型发展的需要,在现有院系设置的基础上,通过增设实体或虚拟的二级教学单位,面向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组织。行业学院因打破了人、财、物上对行业本身的绝对依赖,充分利用了地方本科高校综合性、多科性学科的优势,而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灵活、全面的人才保障,具有了较好的组织形态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并呈现出了新的形态表征。

  第一,行业学院具有创新性地为行业精准培养人才的组织使命。引入行业标准和相关行业资源,为特需行业培养适用性人才是高校和合作单位共建行业学院的初心,也是行业学院作为一个组织的使命所在。相比以往高校与单一企业的合作模式,行业学院的组织模式在精准培养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是高校方出于转型发展需要,对特需人才培养有着急切改革的内、外在需求;二是合作企业方对特需人力资源的渴望,也促成行业学院尽快精准培养人才。

  第二,行业学院的产生具有组织合法性。行业学院作为实体或虚拟组织建构,成为学校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可表现为人员、经费、资源等方面获得学校和相关合作方的支持,并具有相应的支配权。行业学院的合法性也体现在一定区域范围和一段时期内。由于龙头企业的美誉度和高校设立行业学院的先发优势,一般不会出现同行业的类型组织机构,使得学院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唯一性。

  第三,行业学院具有校企双方协同治理的组织结构。有效的治理结构是组织运行的重要条件,基于行业学院的特殊使命,一般应成立行业学院理事会和学院日常运行机构,理事长和院长分别由企业高管或高校方负责人担任,并对机构的职能给予明确设计,对相关机构成员赋予责任。校企双方协同治理的组织结构是行业学院形态的重要表征。

  第四,功能多元性促使各方保持持续的合作动力。面向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是行业学院存在的基础。但是,行业学院还具有科研合作、平台建设等多方面的功能,可以较好地满足合作各方的需求,这些需求主要表现在合作各方资源的互补需求、高校较强的科技服务和企业对技术升级的需求、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与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需求等。

  作为一种组织形态,行业学院的发展具有相对固定的组织形式,具有校企合作的组织治理结构、行业标准植入的教学模式、校企共担的教学团队、共建共享的教学科研基地等基本特征。行业学院的这些组织形态可复制、可移植,对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

  行业学院开辟改革新路径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存在一个基本逻辑:一方面,鼓励研究型高校朝向“高、精、尖”的“双一流”目标迈进;另一方面,对于占绝大多数的地方本科高校来说,引导其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转型发展”道路,鼓励其向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方向发展。在笔者看来,行业学院诞生于转型发展实践,并将在实践中越来越趋于完善,其所潜藏的功能、价值及现实意义必将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更广、更大地呈现出来,也必将被越来越多的改革人士所关注。

  我们认为,行业学院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优势:一是行业学院让没有行业背景的高校通过走产教融合道路培养行业精准人才,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竞争力。二是由于不同行业差异大、专业性强,从某种程度上讲,行业学院可以避免专业设置的同质化,引导高校更好地个性化发展,有利于丰富高等教育生态。三是行业学院属于教育模式的一种创新,且具有较好的组织形态,便于移植,有望成为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趋势。四是待条件成熟,高校还可以围绕区域产业需求,通过整合、改造现有二级学院,将其设置成若干个综合性的行业学院,全方位、大力度地推进行业学院建设。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行业学院必将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

  (作者系浙江树人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梁瑞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