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松:推动汉语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2017年05月19日 07:4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5月19日第1210期 作者:董雪松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的“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而这“五通”都要建立在“语言互通”基础上。让更多的人学习汉语、掌握汉语是“互联互通”的前提。高层次化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更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在这些人才中,自然也离不开汉语教育人才,其中,多层次汉语教育人才的培养是实现“语言铺路”目标的核心任务。而要完成好这一任务,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各相关领域的研究,探索汉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之路。

  变革汉语人才培养类型

  根据汉语人才的特点和国家对汉语人才的需求,在培养类型上可以将汉语人才培养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常规型汉语人才培养。2007年,国家汉办颁布的《国际汉语能力标准》把汉语水平划分为6个级别,常规型汉语人才主要是汉语水平达到3级以上(包括3级),即能理解与日常生活和工作相关的以及在一般交际场合中遇到的基本的语言材料。能就熟悉的话题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对与这些话题相关的基本情况作简单描述。据2015年教育部统计数字显示,留学生生源国覆盖范围稳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来华留学发力点。韩国、印度、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4国生源数均有所增长,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同比增长均超过10%。来自亚洲和非洲的生源较上一年分别有6.5%和19.47%的增幅。在这些国家中,汉语教学起步晚、发展缓慢,“一带一路”需要大量懂汉语的常规型汉语人才架起“互联互通”的桥梁。所以,汉语教育首先要做好汉语基础教学的工作,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说多练,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好系统的教学,培养更多能够用汉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常规型汉语人才。然而,虽然目前来华留学生数量呈递增趋势,但是很多留学生由于文化差异,存在口语较好但基础汉语能力较差、缺乏系统的学习、基础知识内容过于零散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分析如何更好地培养基础汉语人才,设计全新的基础汉语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对基础汉语的兴趣度,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更多的通用型人才。

  二是高层次、复合型国际汉语人才培养。目前,国际汉语人才的培养途径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一种是“引进来”。国内面向海外学生的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有“汉语教育”和“汉语教育+X”两种,X是专业知识。因此,优化国际汉语教育课程设置,增加专业的灵活性成了当务之急。同时,发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优势,吸引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来华学习。另一种是“走出去”。我们要将培养好的国际汉语教育专业人才以国家公派、孔子学院公派等方式派往国外进行汉语教学,让他们对当地人进行汉语培训。同时在国内大学或者研究机构成立或增加翻译专业。与传统翻译专业的培养重点不同,新的翻译专业除了注重语言上的交互之外,还要让这些学生学习国际汉语教育知识,以方便他们通过对目的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选取适合当地人的教学模式。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高层次的汉语人才,培养大量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由于这些学生同时精通汉语和具有从事特定专业的能力,因此他们可以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沟通。

  三是区域化汉语人才培养。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这几条路线上的众多国家文化不同、政策不同,因此对汉语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不同,所以把经济带作为主线,研究不同区域的汉语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汉语人才的重中之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汉语教学无论是教师还是教材都存在着很大的缺口。我们需要大量既懂他国语言,又具有专业素质的汉语教师,同时也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本土汉语教师。

  优化汉语人才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

  汉语人才培养不应仅在培养类型上做出变革,还要制定科学的汉语人才教学标准、建立有效的汉语人才评价体系。

  汉语人才教学标准主要指汉语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具体包括汉语课程如何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如何设计等。目前汉语人才教学标准主要参考国家汉办出台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很显然,这些大纲仅适用于通用型汉语人才。而“一带一路”不仅需要通用型汉语人才,更需要高层次、复合型、区域化的汉语人才。因此,我们的大纲就要更宽泛,使用范围更广,覆盖面更大。完善汉语人才的教学标准成为当务之急。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涉及50多种官方语言和20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而在我国开设课程的语言只有40多种,大部分汉语教师没有这些国家的语言教育背景。面对如此现状,各高校要负起责任,合理设计国际汉语师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增加小语种课程,多方位培养国际汉语教育者。另外,可给来华留学生开设汉语教育公共选修课,欢迎有志于促进国家交流的大学生们掌握一定的汉语教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多层次的汉语教育人才。

  目前,学术界针对汉语人才尚未建立统一的评价系统。国家汉办2007年发布《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规定了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有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外语知识与技能、中国文化三方面基本技能。近几年,国家汉办进一步规范了汉语公派教师的选拔程序,增加了心理测试环节,保证了派出汉语教师的质量。从事国际汉语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熟悉各种课件的制作及教学软件的使用,了解目的国的语言、文化、礼仪及宗教等。根据汉语教师的语种划分区域,培养区域化人才,针对目的语国家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区域化汉语教师培养方案,制定新的汉语教学标准和人才评价体系,在师资上更好地服务汉语教学。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推广,汉语教学标准与汉语人才评价系统的设计也将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摒弃过时的教学理念,完善和改进汉语教学标准与汉语人才评价系统,构建汉语教学标准与汉语人才评价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确定新的教学标准和新的人才评价体系。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面向‘一带一路’的区域化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6G073)和教育部重点项目“汉语国际推广下对外汉语教科书的域外适切性研究”(DDA1402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