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模式挑战普通高中教学
2017年01月05日 08: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月5日第1124期 作者:王等等 张敏

  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我国将逐步形成以“3+3”为基础的新的高考模式。新高考模式对传统的普通高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要构建适应新高考模式的普通高中教学,就要以新高考为背景,对传统的普通高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探寻能够适应新高考模式要求的新的普通高中教学变革的路径。

  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性如何凸显

  目前我国普通高中普遍实施的是以班级为单位的统一教学,班级编制固定。虽然在分科的时候可以对文理科进行选择,但是学习科目及内容的选择性有限。学生在选择的时候只能对理科和文科的整体进行衡量,没办法进行自主选择。进行分科后,虽然有些科目有选修内容,但实际上却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普通高中教学活动中通常由一位任课教师承担一个或多个班级的课程教学任务,教师资源是十分有限的。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需求,即便有选修内容,教师也只能将选修的教材全部按顺序讲完,或者有选择性地教授,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学,教学活动完全由教师主宰,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但是,“3+3”的新高考模式将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科目进行考试的权利,学生须对所选科目进行重点学习,学生选择的组合多种多样,势必会打破传统班级编制。所以亟须将自主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科目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在学业压力下学习固定的科目和内容,可能产生倦怠心理。忽略学生需要,就会让本该在教学活动中占主体地位的学生丧失自主性和主体性。

  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如何保障

  传统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是缺乏多样性与丰富性的。课程设置只考虑是否与考试科目有关,并且在实施时压缩一些技能性课程的课时,常会出现“技能课被占”等情况,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课就像“车轮战”,每天大强度地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强化,并且还要经常补课。面对高考的压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步伐缓慢,甚至出现了课程改革是否应该“绕开普通高中”的质疑。很显然,普通高中是最应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只有素质教育落实到位才能培养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普通高中的课时安排、补课方式及时间、课程设置与实施等具体方面都在各地区改革方案中做了详细的规定,从基础环节开始为学生减负。面对“3+3”的高考模式,课程设置与实施需要极大地改进。首先,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课程设置?在学生有权利对考试科目进行选择后,仅夏季高考课程就会产生20多种不同的组合方案,也就是说会产生20多种课表,如何合理安排课程及时间成为新的问题。对于选择夏季高考的中职学生和选择春季高考的普高学生,因为考试科目及内容不同,也需要进行有关课程的合理设置。其次,如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程实施?在学生选好课程后,会出现选择课程相同但学生学习能力及水平相差较大的情况,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不仅要为自主性强的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环境,还要及时对自主性较差的学生进行监督,同时还要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相应难度的课程内容。最后,如何保障考试科目外课程的实施?在科学安排考试科目课程设置的同时,还要保障学生体育、音乐等课程的开展,否则就无法保障素质教育在课程改革中的顺利推进。这种多维度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建立也是目前普通高中教学改革最亟须解决的问题。

  综合素质评价如何有效开展

  在国家方针政策的引导下,各地区都在努力探寻多元化录取评价系统建立的途径。目前大部分改革地区初步建立了以“高考成绩+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三大部分组成的高考录取评价模式,一改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模式,并且逐步取消了各项加分政策,力求保障高考录取的公平。对于普通高中教学活动的评价环节来说,其结果直接影响到高考录取工作,目前问题主要集中于综合素质评价方面。我国普通高中主要的教育评价方法即考试,通过分数来衡量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考试在综合素质评价方面却不适用。为了高考录取的公平,普通高中教学评价环节要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呈现提供保障,目前普通高中所采用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法为建立综合素质档案。以特长生为例,在取消特长加分后,综合素质评价就显得更为重要,而综合素质档案可以准确记录其特长专业成绩的取得情况,并对其普通高中三年在特长方面的努力和成果进行集中的展示,有利于高校针对特殊专业选拔具有相应特长的学生。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及时记录在档案中,也有利于高考录取时专业的选择。但是仅靠综合素质档案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不全面的,所以教育评价方法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如何建构

  我国传统普通高中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能否教出高分的学生是衡量一个老师是否优秀的标准,而教师也认为只要自己带的班级整体成绩高、得到学校和家长的认可,就完成了本职工作。再加之平日工作压力和强度较大,最终导致了教师对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忽略,也将对教师的评价限制在单一的课本知识和学生成绩中。但是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考试内容越来越丰富、考查目标越来越多元,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就必须关注自身的发展,不仅在专业知识方面需要不断地巩固,还要及时进行时事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储备,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并且新高考改革后,教师的安排与考核也成为新的问题,因为要打破原有的班级内学生统一授课的模式,为学生安排适合学情的教师,就需要提前对教师自身进行综合测评。分层教学的格局一旦形成,便更加不能只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教师,因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必然不同。所以为适应新高考的改革,需要建立一种适合于普通高中教师的发展与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给教师发展的机会和合理评价的标准,不以一考定终身,更不能简单以成绩论教师。好的教师发展与评价体系的建立也会促进普通高中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11XJC880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