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大学借助国际化走向一流
2016年11月03日 07: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1月3日第1080期 作者:朱炎军 夏人青

  世界年轻大学排行榜是《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推出的六大排行榜之一,主要是对全球范围内校龄低于50年的大学进行排名。从2016年的榜单来看,年轻大学表现卓越,均跻身世界大学排行榜,部分大学甚至已经跃居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前列,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由于世界年轻大学排行榜与世界大学排行榜采用相同的指标体系,为了探究世界年轻大学何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我们将年轻大学与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的传统大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年轻大学在国际化指标得分上明显优于传统大学,成为年轻大学走向成功的关键。那么,年轻大学是如何发展国际化的?国际化又是如何帮助年轻大学走向成功的?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为年轻大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2016世界年轻大学排名TOP 10

  确立国际化的远景目标

  年轻大学在创立初期,立足国际化的外部环境,对本校在全球高等教育市场中的地位和机遇进行分析,纷纷确立了全球化的发展目标和愿景。如香港科技大学将学校定位为“一所在国际上有深远影响,而又致力于为本地服务的优秀学府”。南洋理工大学将发展目标定位为“快速崛起的全球化研究型大学”。浦项科技大学在学校的发展远景上写到“培养未来全球的领导者和发现、解决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

  年轻大学将服务国际化、发展国际化,甚至是成为国际化的佼佼者作为学校办学的使命和目标,成为学校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秉持着国际化的发展远景和目标,年轻大学竭力塑造开放、自由、透明的校园文化和组织氛围,鼓励教师和学生追求国际交流、合作与学习,并将其作为走向卓越的组织基础。

  实施国际化的人才战略

  年轻大学将扩大国际学生和教师数量作为国际化的基础,从数据上看,年轻大学的国际教师比例平均为18.6%,传统大学为13.9%;从学生来看,年轻大学的国际学生比例平均为16.6%,传统大学为12.7%。通过吸引全球精英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已成为年轻大学的普遍做法,如浦项科技大学80%的教师来自国外或具有国外大学博士文凭,从2010年开始该校投入10亿韩元招聘了10名诺贝尔奖或菲尔茨奖级别的世界级学者,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了学校的科研实力。同样,英国邓迪大学通过引入全球优秀研究人员,建立了欧洲最大的生物化学实验室,该实验室目前拥有来自全球60个国家的900多名科学家。

  在吸引顶尖学者的同时,年轻大学还注重增加外国优秀留学生的比例。诚如波士顿大学国际高等教育中心主任Hans de Wit所言,吸引优秀外国留学生成为英、法、德等国家的年轻大学获得良好国际声誉的重要法宝。年轻大学通过拓展学生海外项目、增加优秀学生奖学金、增加国际学生的招生名额、推进英文课程教材建设等举措增加国际学生的比例。如浦项科技大学从2010年开始启动“英语通用化校园”计划,把英语定位为校园正式语言,除授课外,在学位论文、学术研讨会、行政会议、文件发布等方面也逐渐用英语代替韩语。马斯特里赫特大学采用“泛英语课程”吸引国际学生。在这些政策举措下,年轻大学不仅在国际学生的平均比例上高于传统大学,甚至在部分高校的学生构成中超过半数为外国留学生,如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国际学生比例达到58%。国际化的学生群体促进了学校教学的活力,并激发学校不断改进教学质量,对提升学校的教学声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鼓励高水平的国际合作

  一方面,年轻大学注重建立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如香港科技大学已经与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的36个国家约380个单位结成伙伴关系,是“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和“环太平洋大学协会”在中国香港地区的唯一成员大学。再如南洋理工大学与超过30个国家的100个大型企业、150所大学建立了国际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构建国际交流的合作网络,年轻大学不断向外界塑造开放、合作、自由的声誉,增加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另一方面,科学研究合作成为国际合作的核心,年轻大学通过建立跨校区的研究合作、成立跨国研究中心、设立国际性研究分中心、开展联合攻关项目等举措,与国际上顶尖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展开高水平的科研合作。如香港科技大学在2014—2015年投入1.6亿美元支持国际科研合作,同年度该校参与了国际上的157个合作科研项目,获得1.09亿美元的科研经费。为了进一步扩展学校的科研合作,该校还在欧美地区设立研究所,强力打造学校的科研实力;卡尔加里大学通过与各国石油企业的研究合作,逐步将石油工程打造为全球一流的学科专业;昆士兰科技大学从2006年成立健康与生物研究中心以来,已经与全球1500家医院、政府和研究机构展开了科研合作,逐渐塑造了该校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卓越声誉。

  世界年轻大学的国际化水平能够反映出一国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也是一国高等教育寻求国际认可、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年轻大学为了寻求国际认可,还积极主动对接国际标准,寻求国际同行评价,包括学科专业的国际认证、研究项目的国际评价、教育教学的国际评估等。

  学习世界年轻大学的国际化经验

  中国是高等教育后发国家,大学整体呈现年轻化的特征。当下,我国正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力求在短时间内将年轻大学打造成世界一流水平。由此,学习世界年轻大学的办学经验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大学应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雄心。除了少数国内一流大学外,我国大学普遍将发展眼光局限于国内,缺乏国际化的视野、使命和担当,归根到底是缺乏办学自信。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在近年来取得的成就以及产生的国际影响,尤其是我国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的强劲表现,坚信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实力。在办学过程中,应该放远目光,对比国际,树立标杆,即便在科研实力上难以匹及世界一流大学,也要在教学质量上对接国际标准,办出国际水平。

  其次,大学要积极寻找国际化的突破口。大学要全面国际化,需要以强大的资源支持和一定的实力为基础。世界年轻大学往往选择某一方面作为国际化的突破口,如亚洲的年轻大学侧重科研的国际化、欧洲的年轻大学侧重学生交流的国际化。我国年轻大学在开展国际化的过程中也应该有所侧重,或是始于学生的海外交流,或是侧重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还可以打造海外实习基地等,通过以点带面、步步为营的策略,逐步推进国际化。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