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刚:智能化战争形态及应对策略
2018年07月05日 08: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5日第1486期 作者:石小刚

  军事技术是影响战争形态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改变传统武器的作用机理,无人机、机器人部队将逐步取代有生力量,为军队遂行作战任务;智能技术结合空间技术、生命技术、纳米技术,将使无人作战系统进一步向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发展;以物理能量独立发挥杀伤破坏作用的作战兵器,将取代以化学火药能为作用机理的传统兵器,从而使未来战争呈现全新的内在机理与外观形态,战争形态正向“无形”“无声”“无人”的“三无战争”演变。

  战争形态向“三无战争”演变

  “有形”战场变“无形”。所谓“无形”,即利用隐身设计、隐形材料、微型尺寸以及常规条件下目视所不及的物理形态制造“侦察—打击兵器”,使敌难以发现、规避和抗御打击。“无形”的核心就是实现武器装备及打击力量的隐形化。长期以来,隐形技术一直都是各国不遗余力地进行研究和开发的主要技术,主要表现为反遥控探测技术、红外隐形技术、反雷达隐形技术、可见光隐形技术和声波隐形技术等。隐形技术因其能有效降低被探测发现的概率,增强战场生存能力和突防的隐蔽性,在现代战场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国外科研人员制造了一种“隐身斗篷”,斗篷下的物品能够消失得无影无踪;研发的“电子墨水”,可以让坦克“隐身”,即通过在坦克车体上安装电子传感器,从而把周围影像反向投影到车体外部,使其“瞬间遁形”。未来隐形技术的应用将充斥所有武器装备领域,并在战场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无声”战场胜“有声”。所谓“无声”,即利用新的物理能和生物能取代化学火药、声、光、电等传统毁伤能量,并使机动、打击等军事行动变得无声无息。随着新的物理能和生物能在军事领域的逐步运用,传统的毁伤机理正在发生重大改变。各种电磁脉冲、生物武器、激光武器、纳米武器、计算机病毒与心理战装备等新机理毁伤武器使以往轰轰烈烈的军事行动变得悄无声息。据报道,美国曾先后在伊拉克北部的“死亡三角地带”及萨德尔城战斗中使用了一种通过克隆人的情感,以电磁波形式释放出去的“脑控武器”,通过操纵敌人的心理和情绪,以影响其行动。在智能化战争中,利用“无声”技术构成的作战平台将取代传统的战略欺骗、战术徉动和战场隐蔽伪装,届时只需敲击计算机键盘,就可能达到攻击对方军事枢纽、破坏经济命脉等目的。

  “无人”平台代“有人”。现代战争观念的转变迫切要求作战人员的低伤亡率,为实现此目标,各国一直致力于开发和研制能够模仿人体功能,并替代人员执行高危作战任务的无人武器平台。所谓“无人”,即利用无人机、机器人遂行战斗任务,减少直至取代一线作战人员。随着技术力量的进步,无人机、作战机器人将逐渐成为未来战场的主角。如无人机作为一种先进的空中平台,与载人飞机相比,具有造价低、机动性强、隐蔽性好等优点,在现代战争中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战场侦察、监视、电子干扰、通信中转等重要任务。未来战争中,传统一线战场上作为主体的自然人将被替换为技术物化的“人”,战术任务将越来越多地由无人武器平台去完成。延续了千百年的人类流血战争将逐步发展为无人武器平台间的博弈,异化为各种无人机、无人车辆和战场机器人等新型无人作战力量间的较量。

  多种策略应对“三无战争”

  一是前瞻研究智能化作战理论。技术决定战术,智能技术不断向军事领域渗透,必然导致未来战争形态、作战方式、指挥控制等发生根本性改变,进而引起作战理论诸如“分布式杀伤”“作战云”“蜂群战术”等发生深刻变革。在新的作战理论指导下,智能化作战的制胜方式将从“击溃”向“瘫痪”转变;制胜关键要素将从“信息优势”向“智能优势”转变;制胜技术原理将从“切断敌信息链路”转到“瘫痪敌作战体系”。因此,当前军队在发展信息化作战理论的同时,要加强智能化作战指导原则、制胜机理、作战样式、指挥控制、作战保障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构建智能化作战的理论体系。

  二是加速研发智能化武器装备。要适应战争形态的演变,就要增强智能化武器装备的战场适应性功能设计,使其能根据实际战场环境和态势变化,进行自主化、无人化智能作战行动。要将人工智能技术广泛运用于智能化精确打击,在选择打击目标、形成打击方案、聚合打击力量、协调打击行动、评估打击效果等方面,都可以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打击链路的全程智能化。同时,为发挥整体作战效能,必须强化不同智能武器装备终端的协同作战能力,增强诸如敌我识别、数据交换、行动协调等功能。

  三是努力探索智能化力量结构。力量结构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人与武器的有机结合,以形成强大战斗力。智能化装备再先进,也需要人工的设计与操作,智能化力量编组并不否定人的参与,更多情况下将是无人与有人作战单元的协同编组,从而必将导致各类“混合式”新型作战力量不断涌现。军事物联网、军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必然使军队规模更趋小型化、灵巧化。因此,应抓紧研究智能化军事力量的组织结构、体制结构和指挥控制结构等,使智能化作战力量编成更加模块化、一体化,各种“混合式”作战单元可以根据作战需要适时适地无缝链接。

  四是大力开展智能化作战训练。大力开展智能化作战训练实质是加强人的智能化训练。即使是军事强国的智能化装备,在决策包括操作层面都离不开人的介入。因此,加强人的智能化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要着力强化官兵对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决策科学、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方法和手段的学习掌握,打牢智能化技术的基础,不断提升思维水平与创新能力。要采取军民融合的方式,组织官兵系统学习智能化武器的结构原理、掌握其性能和使用特点,对相关控制系统熟练操作使用。同时,各级指挥员要强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作战指挥训练,尤其是人机协作训练,以发挥其最大作战效能。

  (作者单位:陆军步兵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