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发展和布局未来产业
2023年05月31日 09: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31日总第2661期 作者:文余源 王芝清

  未来产业是引领重大变革的前沿技术及其新产品新业态所形成的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和高增长性的产业群。“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加快发展布局未来产业,是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途径。

  把握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未来产业集中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更是我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重点突破的关键领域。国际社会正围绕着如何培育新增长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而展开激烈角逐。

  发展未来产业引领经济创新发展。发展未来产业需要凝聚政府、高校、企业、居民等诸多市场主体的力量,整合地区教育、人才、资金、土地等方面资源,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最终形成强大的创新网络,带动区域或产业实现可持续创新,促使行业紧跟技术变革大潮。作为日益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发展未来产业,有助于巩固产业基础,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助于使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有助于把握产业革命脉搏,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发展未来产业助力经济协调发展。未来产业的成长往往是产业体系各环节综合竞争实力的比拼,分工合作带来的效率提升对于未来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客观上要求配套技术和产业共同演进,前沿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也会刺激原材料、零部件、生产设备、工业软件、生产性服务的投入,形成未来产业链,促进上下游产业良性互动。伴随着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未来产业的规划政策,未来产业将发挥更为立体、系统的引领带动作用,包括向周围扩散知识技术,为缩小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提供产业支持,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增强区域经济韧性。

  发展未来产业支撑经济绿色发展。未来产业涵盖了相当一部分环境友好型产业,如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低碳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及相关服务业等,这些产业以绿色技术和绿色资源开发为基础,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减少污染物排放。未来产业具有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量低的特征,是一个高度统一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又融合大量创新活动的产业,减少了资源能源浪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发展未来产业助推经济开放发展。面对新一轮前沿科技发展浪潮,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均在持续加强与完善国家顶层科技战略布局与科技战略力量部署。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未来产业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在于未来产业有非常广阔的国际市场,为中国未来产业“走出去”提供了可能;挑战是中国的未来产业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这场激烈的国际竞争背后反映的是技术、人才和资源的竞争。中国要在这场竞争中取胜,攻克“卡脖子”难题,就必须发展未来产业,从而有利于调整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有利于提升国内企业在国际技术标准和相关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有利于增强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发展未来产业赋能经济共享发展。未来产业能够将大量新产品引入市场并使其成为大众消费品,让广大居民以较低的成本享受到技术福利和经济福利。例如,得益于航空航天产业的技术进步,汽车、手机导航、太空育种进入寻常百姓家。未来产业为知识普及和共享提供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降低人民群众获取知识的成本,调动知识共享意愿,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健康理念、创新精神,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推动居民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变。

  全方位布局未来产业发展

  未来产业是新生事物,其中创新技术或发明专利等研发成本通常高昂,需要良好的创新保护和培育支撑环境。政府应发挥统筹协调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国际通行的知识产权体系,利用数字工具等现代化技术提高执法水平,依法打击侵权行为,尤其需要做好发展未来产业的顶层设计和服务支持。建立未来产业发展布局领导小组和“链长制”工作机制,定期召开链长会议,持续推进未来产业的发展和布局。各区域因地制宜科学选择未来产业的重点和优先领域,选准当地主要培育的未来产业,并形成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导相关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组建由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组成的未来产业发展联盟,构建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型产学研官协作机制。同时,进一步拓展未来产业科技园区载体,打造未来产业的集聚地和策源地,筑牢未来产业创新和孵化高地,鼓励未来产业科技园区的企业参与国内外跨区域市场竞争,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新模式。

  强化金融支持,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资金融通机制和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构建与国家科技政策相配套的金融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未来产业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格局,探索知识产权金融产品支持未来产业发展。针对不同技术发展阶段和市场主体特点,充分利用各具优势的不同融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导金融机构、各类基金对未来产业重大、特大项目的精准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创新服务产品,发挥开发性金融的撬动作用,与未来产业推动者联合设立研究发展基金,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或挂牌融资,并推进创业型公共服务中心(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

  营造未来产业的生态系统,激发市场微观主体活力。围绕前沿技术的商业转化,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器、加速器等众创载体,通过提供资金、指导和培训机会等方式,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把创意变为成功的企业案例。健全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的财税政策体系和税收政策体系,鼓励各地方设立未来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流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开展各项与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培训,建设未来产业发展的人才库和专家库,提升未来产业的再生能力。前瞻性全面升级5G基站,加快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重大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政府购买等形式为前沿技术向未来产业转化提供早期市场,增强消费者认知信心,激发消费潜力。

  发挥大国市场效应,建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要充分突破历史、地理、资源环境和发展水平的限制,破除地区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将条状分割、各自为政的市场转化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帮助优势企业和龙头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以京津冀、粤港澳、长江经济带为重点,集中力量打造建设一批国家级和世界级未来产业集群(带),瞄准世界前沿形成东部领先发展、中西部逐级追赶的格局。其中,东部地区成为全球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和科技研发中心,利用海上丝绸之路辐射亚太,影响全球,北京和上海布局未来产业的工程化阶段,广州和深圳布局未来产业的商业化阶段。中部地区凭借交通优势和人口优势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建设成为未来产业的经济腹地,积极参与未来产业的产业化阶段。西部地区以成都、西安为代表,以省会城市和边境城市为依托,可聚焦未来产业某个领域积极布局未来产业的全环节,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未来产业产品输出地。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在不同地区明确其未来产业定位的前提下,促进各地区的产业协同、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

  妥善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关系,构建自主可控的生产供应体系。统筹利用国内国际研发创新资源,吸引国外创新要素流入国内市场,鼓励外资参与未来产业建设,加速未来产业实现规模经济。支持企业开拓利用国际市场,提高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支持国内企业和中外企业抱团“走出去”,拓展未来产业国际化发展空间,综合运用知识产权打造品牌,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切入点,结合不同的市场需求,确定重点合作领域,明确合作形式,将未来产业纳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框架;鼓励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和参与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形成高效协同的国际化合作网络。发挥驻外机构、行业组织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强政府间未来产业的高技术领域合作磋商和交流,加强对国际形势和区域形势的研判,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出台针对性的未来产业贸易投资指南。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具有特殊优势,但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必须引起高度关注。环境和形势要求我们以更加紧迫、开放、创新的态度加快布局发展未来产业。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