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助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
2021年03月31日 09: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3月31日第2137期 作者:谢家平 孔令丞

  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在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的同时,仍然存在关键技术不强、创新水平不高、产业化能力不足以及集群合作水平低等发展瓶颈,与世界级产业集群存在较大差距。对此,长三角应整合域内产业优势资源,依托优势产业集群,联合域内科研院校,充分发挥集群比较优势以及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和辐射作用,集中力量推动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强化产业化应用能力。

  发挥龙头集群整合辐射作用

  比较优势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从长三角目前产业空间分布来看,各区域根据自身功能定位和资源优势,基本上形成了具有一定区域规模的产业集群。然而,从集群内部来看,仍然存在企业合作不充分、产业链条不完整以及创新水平不高、产业化能力不足、同质化竞争导致产业低效等问题。为此,需要增强龙头集群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集群错位发展。

  第一,发挥龙头集群创新引领作用,深化集群链分工。正如龙头企业在技术研发、资金和市场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一样,龙头集群对周边区域也具有较强的创新引领和产业辐射作用。因此,进一步提升龙头集群的聚集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必要。龙头集群的强化应当建立在自身主导产业链的基础上,通过对周边地区同质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发挥集群重点企业的市场优势,促进主导产业链条向精细化、高端化延伸,扩大核心产业网络,形成以其主导产业链为主的上下游“网状”发展模式。同质企业的进一步集聚既有利于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和运输储备成本,还有利于企业间的相互学习与信息获取,为深化集群内部合作共赢提供基础。

  第二,通过产业融合强化跨界创新,建立产业链错位发展机制。从长三角区域来看,更加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很大程度上能够弱化与其他集群的同质化竞争,有利于在细分产业领域形成差异化的错位发展模式。而各大集群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专业化协作是长三角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一方面,产业融合、跨界创新已成为当前产业效率提升的主要途径之一。各产业集群主导产业定位不同,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产业融合创新是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原动力,同时也能拓宽产业的市场边界,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从而提升产业效率。另一方面,单个产业并非“孤岛”,其产业链上下游关联性越强,产业之间的带动作用也越大。如金属材料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工新材料与节能环保产业等融合,尤其是信息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所形成的智能化,这种产业跨界融合所形成的集群,为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拓展新市场提供了契机。

  创建产业集群联盟合作关系

  产业集群联盟是以各产业集群、科研院所、高校、生产性服务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主体为节点,以分工合作为产业交流链条,以多样化的沟通互动形成的市域合作机制体系。集群联盟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各主体之间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有效分配,通过构建合理有效的集群合作机制,确定集群主体间的权责,从而实现集群主体共赢和集群竞争力提升。

  依托科研平台或者行业协会,在产业集群之间定期开展技术交流,在技术及其应用方面形成具有周期性的合作。这对于集群企业进行公共技术分享、自有技术改进创新以及技术应用前景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搭建产业集群联盟,建立多方面的集群合作机制,有利于集群合作的常态化运行。围绕官方建立的产业集群联盟,集群之间应当建立完善的分工合作机制、约束监督机制、利益驱动与共享补偿机制、信息沟通机制以及人才交流机制。

  第一,深化集群分工机制,提高集群规模经济效率。分工是产业集群进一步专业化、精细化的基础。长三角广泛分布着科研院校和科研平台,产业集群应当在集群联盟的指导下,充分整合利用既有的科研资源,发挥科研院校的研发、技改以及人才培养优势;利用区域内部的各种生产性服务机构(如金融机构、财务公司、物流公司等),为产品研发和销售做好支持性工作。集群联盟需要明确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保障集群整体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促进集群间的高效合作,扩大集群联盟市场规模。其原理与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相近,集群间协同也能起到报酬递增,实现“1+1>2”的分工协作效果。

  第二,完善集群分享机制,提高区域集群创新效率。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对于集群联盟中各主体至关重要,同时也能促进一个区域内整体的创新效率提升。在集群联盟成立之初,可以通过正式协商对各方利益分配方法和比例进行研讨制定,同时还应对技术、市场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方提供适当的共享补偿方案,从而激发集群各主体参与协同共享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在实现利益共享的同时,集群联盟还需形成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保障知识产权主体的利益不受侵犯。

  第三,加强集群信息交流,提高区域集群协作效率。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能够促进各种技术、市场、科研等信息在集群间传播,有利于推动集群间的广泛合作,从而提高区域内集群的协作效率。通过建立规范的、正式的、多样化的协商沟通渠道,为集群内部个体之间以及集群之间进行合作提供高效交流平台,加强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和沟通效果。

  第四,建立集群学研协同机制,提高创新链产业化效率。人才是集群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强化集群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人才交流互动,建立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实验室科研项目,能够促进研发端的创新链和生产端的产业链之间实现技术契合,从而推动整个创新链的产业化应用。因此,集群联盟应积极推进产业集群与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其他科研平台和行业协会之间的人才交流,促进人才多方流动,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去企业兼职研发,鼓励企业工程师进校再学习。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球贸易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与对策研究”(20AJY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